“阿妹,你搓完汤圆就放到盘子里……”10月24日上午10时许,五桂山中心幼儿园的户外灶台前,烟火气氤氲升腾,教师邹丽芬用温软的客家话,轻声提醒着正用忙碌的小手搓着客家红糖汤圆的孩子们。另一边操场上,竹竿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开合开开合——”在老师响亮的口令下,孩子们灵巧地在竹竿间跳跃穿梭,一曲客家竹竿舞跳得生气勃勃。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活动并非特意安排,而是五桂山中心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寻常一幕。在这里,客家文化的基因,正悄然融入幼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深厚的根。这也是五桂山街道依托“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在学前教育领域播撒文化种子的鲜活实践。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传承客家文化
五桂山中心幼儿园是中山市示范性幼儿园(原省一级),现有273名幼儿。其所在地五桂山街道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聚居的镇街,客家文化氛围浓厚。幼儿园秉承“教育即生活”“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思想,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启智课程”。
在这套课程体系中,客家文化并非孤立的教学内容,而是化作了生活的“活教材”。“我们强调在幼儿阶段重点培养‘3+4’能力。运动、语言、情绪是3个基础能力;自主、社交、探究和创造是4个关键能力。”园长张贞介绍道。
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园长何娇认为:“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教师。”走进幼儿园,客家文化的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园所Logo整体采用深邃的“客家蓝”、“儿童社区”的天幕也用客家蓝布料制成、墙上装饰着客家人劳作时常用的斗笠、由师生共同用纸杯制作的手工客家围屋、五桂山文旅景观等。何娇强调,“让客家元素渗透到每个角落,实现真正的文化浸润。”
在文化传承中,语言是灵魂。面对本地家庭客家话氛围淡化、新居民子女更缺乏方言环境的现状,幼儿园主动担起了“续根”的使命。“一周一童谣”是幼儿园的固定活动。每周一主题晨会,由指定班级表演客家童谣,随后全园跟学。
据悉,幼儿园还自主编制了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的《客家童谣》读本,内有30首童谣,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成果。在小一班班主任廖嘉颖老师看来,这种融入日常的渗透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我们会在餐前、散步时,用‘客家话+普通话翻译’的方式教孩子们。比如散步看到木瓜,就告诉他们客家话怎么说。”廖嘉颖是五桂山本地客家人,在幼儿园工作已有13年,她对这份传承感触尤深,“现在的教学更多元、更全面,贴近孩子生活。这不仅能鼓励方言传承,更具有实用性。”

多方联动,让孩子悄然浸润客家文化
每周一、三、五的户外自主游戏,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在传统游戏区跳竹竿舞、滚铁环;在种植野炊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用竹梯、油桶搭建“成长跳台”……孩子们在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将文化的种子内化为成长的养分。
“在‘生活启智课程’中,幼儿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生活的‘享用者’。”何娇说,“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融入、参与、汲取、转化、生成,这些生活教育里的每一帧画面,都让‘在幼儿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现实。”
这种文化体验还在不断深化和创新。张贞介绍,除了日常的客家美食,如豆捞、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等会出现在师生菜单外,幼儿园每年年末还会与五桂山社区联合举办充满民俗风情的“客家庙会”,邀请社区阿姨身着客家传统服饰表演客家山歌,请来舞龙舞狮队伍,打造“家校社三方联动”的文化盛宴。
6岁的古钰滢小朋友是南桥村人,奶奶、阿公和爸爸都是客家人。在幼儿园的浸润下,她对自己的客家身份有着清晰的认同。“我回到家给爸爸妈妈唱学到的客家童谣,他们可开心了,都夸我唱的客家话很标准。”
据介绍,幼儿园现已形成“生态滋养,客润童心”的课程主题,客家文化传承之路已走了至少五六年,这个过程中五桂山街道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而孩子们在文化浸润中的成长,则是最大的回报。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