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榜样(72)黄文发夫妇:兄嫂如“父母”,四十年如一日照顾病弟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08-1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在东区街道亨尾村万和街一带,提起黄文发、林少凤夫妇,街坊邻里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他们是“好哥嫂”。自1981年结婚以来,夫妻俩就一直悉心照顾患有先天性软骨病的弟弟,端屎端尿,送水喂饭……四十年寒来暑往,从青春容颜到白发斑驳,时光见证了他们不离不弃的坚守。他们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今年还被网友票选成为第二季度“中山好人”。 

夫妻相互扶持挑起家庭重担

8月13日上午,阳光明媚。在黄文发的祖屋门口,夫妇俩搀扶二弟,慢慢挪动着脚步。对正常人来说,晒太阳就是抬抬腿的事,但对黄文发二弟来说,却十分奢侈。 

长兄如父,黄文发从小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黄文发是一名平凡的亨尾村村民,他出生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和一个条件极其艰苦的家庭,父母在外赚钱养家,他身为家中长子,10岁起便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揽下大部分的家务活,对二弟的特别照顾也落在了他身上。

林少凤也是亨尾村村民,黄文发的为人处事,她看在眼里。“当时嫁给他,很多人都觉得我傻,但我觉得他为人很踏实、做事很靠谱,是个值得依附的人。”谈起往事,林少凤露出了一丝害羞的笑容,语气里尽是温柔。 

结婚以后,黄文发为了能照顾好弟弟的生活起居,选择在家门口附近做些水泥工、搬运工等体力活。而林少凤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拖地,尽量分摊丈夫及家人的压力。尽管这个家庭收入微薄,但夫妻挑起重担、相互扶持,日子过得知足快乐。

四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 

随着父母离世,弟弟、妹妹相继成家后,二弟便成了哥嫂难以割舍的挂念,并且一照顾就是四十年。 

为照顾行动不便的二弟,夫妇俩四十年来基本没有一起出过远门。黄文发告诉记者,他二弟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吃饭时间必须在每天中午11时前、下午5时前。“要是过了点再给他做饭,他会像个孩子一样发脾气。”采访期间,黄文发一直厨房淘米洗菜,煮饭蒸鱼,不时还得兼顾煲汤的火候,不一会儿背心就被汗水浸透。

而另一边,刚忙完家务活的林少凤半蹲在二弟身旁,在饭前间隙的时间陪他聊天。记者发现,二弟因病说话吐字不清,林少凤却能在“咿咿呀呀”中领会其意,知道他是渴了,连忙接过一杯水。“这就是我们之间相处这么多年形成的默契,全家就我一个人能听懂。”林少凤自豪地说。

黄文发、林少凤夫妇俩心底明白,二弟自小患病身体已经很难受,没办法过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现在能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亲人了。他们对二弟的情感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那份最真挚的亲情,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四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和关怀。

当记者问及这些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林少凤抢先丈夫回答:“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朴实的答案,简单的理由,却是一份延续了四十年的不离不弃的坚守。 

言传身教中传承敬老爱亲好家风

 “我们家有两个大学生,儿子、女儿都是当老师的。”提起自己的子女,林少凤脸上不自觉地露出欣慰的微笑。 

在黄文发夫妇的言传身教下,自家的一对子女受到熏陶,一有时间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上门探望,聊聊天、吃吃饭,让二叔也能享受三代同堂、儿孙环膝的天伦之乐。 

最朴素的担当守护着至纯至真的人间真情,黄文发夫妇不仅感染着自己的子孙,也成为附近村民教育年轻人的典范。在采访将近结束时,街坊郭阿姨登门拜访,送来了一大串自家种的龙眼,并主动向记者夸赞起黄文发、林少凤夫妇:“几十年的老街坊了,这哥嫂俩对弟弟的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都竖起大拇哥说好,而且教育年轻人时也有了个身边榜样!” 

“饭煮好喽,快过来吃饭吧!”临近中午11时,在厨房里忙活好一阵子的黄文发,叫林少凤和二弟进屋吃饭。临别前,林少凤颇为欣慰地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俩一度担心有心无力继续照顾二弟日常,“可我的两个孩子说了,日后要接过我们的接力棒,为二叔养老送终。我听了感觉特别安慰,更替二弟感到开心!”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图+2/记者 陈伟祺 见习记者 余晓霖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