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湖公园银装素裹、詹园飞檐挂冰、孙中山故居前的植物凝结出雾凇——这组《下雪之后的中山,原来如此浪漫……》的“冰雪大片”,是去年12月10日,中山日报社编辑和技术人员利用报社“AI融合智能平台”,通过AI对记者日常拍摄原图的创意演绎。“我们用‘AI融合智能平台’的文生图功能模拟了多种雪景效果,既保留中山城市地标真实性,又赋予艺术想象力。”中山日报社AI技术研究组相关负责人刘增帅揭秘。
策划统筹/张英 AI制作/郑星航 视频后期/刘建满
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在时代浪潮中,传统媒体必须成为“冲浪者”而非“观望者”。2023年年底,中山日报社敏锐捕捉到技术变革信号,用最短时间,在报社办公平台研发上线了“AI融合智能平台”,实现了内容创作、AI对话等功能。后续,报社AI技术研究组不断优化提升,实现了AI绘图、图生视频等功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山日报社“AI融合智能平台”共有文心一言、豆包、Kimi、通义千问等10多个AI数据模型。这场“南方飘雪”的破圈传播,也成为中山日报社全面推进媒体智能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2025年春节,当全网热议DeepSeek时,报社AI技术研究组又着手本地化部署,搭建出DeepSeek-R1模型,并让2025年春节报道成为检验AI实力的“试金石”。

报社AI技术研究团队运用DeepSeek,对中山Plus平台发布的182篇稿件进行深度剖析,推出《2025年春节中山Plus稿件数据分析报告》。该报告从标题吸睛、内容贴近性、多渠道推广等角度,分析出优质稿件受用户喜爱的原因。此外,该报告还从强化本地视角、提升标题吸引力、调整发布策略、差异化内容打造等角度,对低阅读量稿件提出问题与优化建议。
“技术不是替代记者,而是拓展媒体的感知维度。”中山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哪些街道的民生新闻关注度最高?什么时段的推文转化率最优?这些过去依赖经验的判断,如今有了数据支撑,采编人员更能快速、精准地推出多元、优质的新闻产品。AI生成的诗句再工整,也比不上记者笔下的人情冷暖。对于中山日报社工作人员采编人员,AI主要承担信息整合、创意激发等辅助角色,而时政评论、深度报道等综合性、有价值判断的内容报道则由人工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日报“AI融合智能平台”还荣获了2023-2024年度全国媒体融合技术应用案例一等奖。刘增帅透露,后续报社还将不断优化升级,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闻报道和服务。例如,推出AI员工等数据模型,对报社采编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并实现相关法律咨询等内容,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
技术的光芒,终究要为照亮人间烟火而存在。正如“南方飘雪”引发全民共鸣的AI雪景图,最美的不是算法生成的雪花,而是中山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春天。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