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阵清朗的粤语吟诵声悠悠响起。学生们身姿端正,神情专注,用粤语将古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独特教学场景的背后,离不开语文老师黄敏庄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一次偶然的课堂实践,黄敏庄用粤语教学古诗,激发了学生们对粤语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表达出强烈的学习意愿。黄敏庄果断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将粤语正式融入教学计划。"粤语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粤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黄敏庄说。

语文老师黄敏庄在课堂上教学生用粤语朗诵诗歌。(郑丽萍 供图)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黄敏庄巧妙地将古诗词与粤语的韵律、词汇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自信也在朗朗书声的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不仅如此,黄敏庄还精心创设各种充满"粤味"的教学场景,比如模拟喝早茶的温馨情境,向学生传授粤语里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趣味词汇,让课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岭南韵味。

黄敏庄老师的这一创新举措,与一份提案不谋而合。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市一中高中部老师贺琳带来提案《关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传承和发展粤语的建议》,呼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贺琳指出,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但在普通话普及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粤语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影响了地方文化多样性和古诗文诵读学习。他认为,粤语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敏庄表示:"让孩子们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熟练掌握粤语,能够增强他们的岭南本土文化自信。"她认为,粤语能让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既有面向世界的胸怀,又有扎根乡土的情怀。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我市开展粤语传承教学和活动的学校逐渐增多,形式多样。有的学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粤语的兴趣,有的学校则通过教授粤语歌曲传承粤语文化。

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对粤语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积极邀请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进校联动,为学生们传授专业的粤语知识和三乡本土文化。同时,学校还与香港合作学校开展深入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粤语的内涵和价值。
三乡镇鸦岗小学校长简艳高度认同学生学习粤语的意义。她指出:"粤语是岭南文化的体现,学校一直以来通过'小主持人'社团引导学生学习粤语,弘扬岭南文化。"简艳透露,学校将安排粤语标准的老师开设粤语班,进一步推行粤语课堂。
【拍摄】尹浩
【统筹】林燕英
【文字】林燕英 郑丽萍
编辑 林燕英 二审 王帆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