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患儿重获新生!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两场“生死营救”
栏目:三乡 来源:中山+ 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唐柳青 潘冬雪 发布:2024-09-27

近日,市人民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儿童重症监护室成功完成了两场“生死营救”:一名出生仅10小时、患有“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女婴和一名10岁、罹患“爆发性心肌炎”的男孩,在生死一线之际,通过ECMO技术重启生命的奇迹。

刚出生女婴命悬一线,“魔肺”启动挽救濒危生命

9月19日下午,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一如往常地忙碌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科室的紧张气氛。电话来自中山市广济医院,一名刚出生10小时的女婴被诊断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气胸、持续肺动脉高压”,在高频呼吸机与胸腔闭式引流的辅助下,依然无法缓解严重的呼吸衰竭,病情极度危重,亟须ECMO技术支持。接到求助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杨秀芳立即联系医院ECMO团队紧急组建转运团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丁俊彩迅速与ECMO小组成员乘坐120急救车前往转运患儿。

经过紧急评估,患儿病情危重,符合ECMO治疗指征,需立即转回市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

该院医务人员现场救治中。通讯员 供图

患儿顺利转运至市人民医院后,杨秀芳主任、ECMO团队联合新生儿监护室医护团队立即投入救治工作。在ECMO研究室主任廖小卒的指挥协调下,血管外科主任缪健航与何瑜医生快速行动,成功为患儿置管,ECMO设备顺利启动。短短几分钟内,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从危急的50%迅速回升至95%以上。忙碌了一整夜的医护团队,此刻终于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10岁男童心力衰竭, ECMO出击逆转生命危机

然而,未等医护人员稍作喘息, 9月21日清晨,又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宁静。小榄人民医院儿科转来了一名10岁男孩,诊断为“爆发性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尽管已积极采取扩容、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等治疗,患儿仍然血压偏低、循环功能极差,乳酸持续升高,病情危在旦夕。120急救车把患儿送至市人民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立即送到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

当患儿被紧急送到儿童重症监护室时,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心音极度微弱。床旁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患儿左心室壁活动大幅减弱,心脏射血分数极低,随时有心脏骤停的风险。杨秀芳和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黄惠娟立即联系ECMO团队,经评估,患儿须立刻启动ECMO治疗。

该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两例危重症患儿。通讯员  供图

此时,科室面临新的挑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仍有一名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进行ECMO治疗,双机并行运行,对医护团队的体力与精力是巨大考验。然而,在医院的全力协调下,整个ECMO团队和儿童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无畏艰难,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团队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短短半小时内成功为患儿置入右侧股动静脉导管,ECMO顺利启动,进入VA-ECMO模式,借助“膜肺”和“离心泵”提供体外心脏与呼吸支持,患儿的血压、呼吸及循环状况迅速改善。

 “ECMO设备的成功运行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后续的管理和监护。”廖小卒表示,整个治疗期间,该院医护人员日夜轮班,严密监测凝血指标与生命体征,时刻守护患儿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直到9月24日,两名患儿的病情显著改善,成功撤离ECMO支持,生命体征平稳。目前,这两名患儿还在住院进一步观察治疗中,其中儿童重症监护室的男童已经撤离呼吸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女婴情况也有好转。

ECMO技术俗称“人工心肺”,被誉为“终极救命神器”,能够在短期内替代心肺功能,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尤其是在新生儿和儿童中,ECMO的应用难度远大于成人,成功的实施不仅是对医院重症救治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多学科协作能力的全面检验。据悉,市人民医院ECMO平均每年救治120多例成人患者和10多例小儿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绿荫”。


编辑  周映夏 二审 徐世球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