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洗头”的风吹到多地,是种草还是踩雷?丨我爱问AI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主持人:王欣琳 发布:2025-04-20

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连洗头也能靠“黑科技”帮忙。近日,广州、深圳、重庆、福州等多地吹起一阵“AI洗头”的风,出现AI智能洗头店。中山也有智能洗头吧,能提供多个“AI洗头”服务套餐。“水温合适吗?力度可以吗?”……这些原本由理发店小哥热情询问的问题,现在变成了自动化、程序化操作,机器“Tony老师”吸引了一批消费者尝鲜体验。

不过,平台上相关店铺评论区,消费者实测体验褒贬不一,好评派表示“高效快捷”“比较舒适”,差评派觉得“洗不干净”“对症止痒能力有限”,还有观望派提出对其安全性的顾虑。“AI洗头”是科技加持还是概念大过实际?AI便捷性与服务温度缺乏如何平衡?一起来问问AI。

中山日报4月20日融媒版专题报道。

◎问:近日,全国多地涌现“AI洗头”服务,请分析这是AI加持的“黑科技”还是概念大过实际?

●答:“AI洗头”服务,宣称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按摩、高效清洁。但细究之下,噱头成分或许大于实际革新。

■技术真相:自动化≠AI

目前市面上的“AI洗头”设备,多是通过预设程序控制水温、水流和机械臂按摩轨迹,本质是“自动化”而非真正的AI技术。部分高端机型搭载简单传感器(如温控、压力感应),但缺乏深度学习能力,离真正的“智能”尚有差距。

■用户体验:效率提升,但人情味缺失

传统理发店的核心价值在于人工服务的灵活性——师傅能根据头皮状态调整力度,甚至聊天解压。而“AI洗头”机械感明显,无法应对头皮敏感等个性化需求,缺乏社交属性,体验两极分化。

■商业逻辑:降本增效,但盈利存疑

对商家而言,AI设备可减少人力成本,但前期投入高,回本周期长。且洗头服务本身单价低,若无法显著提升客单价或引流,可能沦为“赔本赚吆喝”。目前来看,更适合高端沙龙作为营销噱头,难成主流。

■行业影响:美业数字化的试探性一步

尽管技术不成熟,但反映了美容美发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趋势。现阶段更像是行业“试水”,引导消费者接受科技服务。

■结论:概念先行,实用滞后

“AI洗头”本质是自动化技术的场景延伸,而非颠覆性创新。短期内难替代人工,但为行业数字化铺路。消费者可尝鲜,但不必过高期待;商家需权衡成本,避免盲目跟风。

◎问:部分消费者反映,“AI洗头”高效便捷,但有些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进行沟通,服务缺乏温度。如何平衡AI便捷性与服务温度?

●答:“AI洗头”的核心矛盾在于“机器的高效精准”和“服务的灵活温度”难以兼得。现阶段,“AI洗头”不必追求完全替代人工,而应找到“技术+人性化”的平衡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技术优化和服务设计两方面入手。

■智能升级:从“机械化”到“拟人化”

当前的AI洗头设备多停留在机械臂操作阶段,未来可通过实时头皮检测、动态压力反馈、语音交互等技术,让服务更“聪明”。比如用摄像头扫描头皮状态,通过用户数据等生成专属方案;通过压力传感器模拟人手力度,避免生硬感;增加语音互动,提升参与感。

■服务设计:人机协作新模式

完全替代人工不现实,但可以设计“AI主理+人工辅助”的混合模式:标准化流程(冲水、清洁)交给AI,保证效率;个性化环节(按摩、护理)由人工完成,增添温度;设置“求助按钮”,遇到不适立即切换人工,提升安全感。

■体验优化:科技感与温度并存

通过细节设计缓解冰冷感,比如洗头椅配备娱乐屏幕,转移“被机器服务”的孤立感;加入香氛、热毛巾等Spa元素提升仪式感;提供洗护数据报告,让服务更专业。

■精准定位:明确适用场景

 “AI洗头”服务应用于快剪店等快捷场景时,可主打10分钟极速清洁,强调效率;进入高端沙龙时,可作为科技体验项目,搭配人工护理形成差异化;作为家用设备时,侧重舒适性、智能性,通过APP记录个性化方案。

◎问:“AI洗头”是生活服务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未来,AI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在生活服务中,这会不会催生新业态以及造成就业困境?

●答:从“AI洗头”到未来AI与生活服务业更紧密融合,AI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场变革既孕育着崭新业态,也将带来就业市场的阵痛与重构。

■新业态催生新兴职业

智能化服务正在突破传统边界:24小时无人洗衣工场能通过图像识别自动区分面料并定制护理方案;智能餐饮系统可精准复刻米其林大厨的火候掌控;未来更可能出现“智能生活服务站”,一站式解决洗护、餐饮、家政等多元化需求……这些新业态不仅将服务效率成倍提升,更将催生“AI服务体验师”“智能设备诊疗师”等新兴职业。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AI将创造生活服务业12%的新岗位。

■就业市场的转型阵痛

 新业态的出现,另一面是残酷的替代效应:重复性服务岗位将面临自动化风险。从洗头工到洗碗工,从收银员到基础厨师,这些岗位的从业者首当其冲。尤其值得关注的是,45岁以上低技能劳动者可能面临“数字鸿沟”困境,需要政策与企业的共同帮扶。

 ■破局之道的三维解法

一是人机协同进化,构建“AI主理+人类督导”新模式;二是职业技能跃迁,建立“数字技能+服务智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从业者向服务设计师等岗位转型。三是社会安全网络构建,探索“机器人税”等创新政策,将自动化收益反哺职业培训,实现转型软着陆。

总之,这场变革的本质,不是人类与科技的博弈,而是服务价值的重新定义。就像ATM机的普及并未消灭银行柜员,而是推动他们转型为理财顾问。未来的生活服务业,必将走向“AI确保效率底线,人类突破体验上限”的共生格局,把握转型节奏者,终将获得科技红利。

(上述内容来源于DeepSeek)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