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政事·一周丨人勤春来早,中山经济春潮涌动开新局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发布:2025-03-03

央地协同聚势能
共绘产城融合蓝图

2月28日,市委书记郭文海率队赴深圳拜访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崔军,双方就深化央地合作、加强项目对接、共谋发展机遇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将不断拓展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为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2月28日,市委书记郭文海率队赴深圳拜访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崔军。记者 夏升权 摄

此次拜访体现了中山市委对外部资源整合的高度重视,释放出中山以开放姿态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强烈信号。通过与华润在产业、城市运营等领域的合作,中山有望借助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加速本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优化。此举不仅为中山经济注入新动能,更彰显了市委“借船出海”的战略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更高水平互利共赢”,这表明合作并非单向依赖,而是通过双向赋能实现优势互补。未来,如何将华润的产业布局与中山“工改”、智能制造等本地重点工程结合,将成为检验合作成效的关键。此类高层互动,既是对外展示中山发展潜力的窗口,也为后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郭文海率队拜访华润集团:推动双方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努力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科技企业增资扩产
为中山经济“加把劲”

2月23日,市委书记郭文海赴康方湾区科技园调研,强调全力支持企业扎根中山,并指出科技企业增资扩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月23日,市委书记郭文海利用周末时间到康方湾区科技园,调研园区建设、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等情况。 记者 夏升权 摄

2月25日,据海关统计,2024年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总值创近五年新高,达34.47亿元。

中山海关关员在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开展查验作业。通讯员 黄妙双 摄

市委书记郭文海对康方科技园的调研传递出明确信号——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是中山经济破局的核心抓手。通过服务企业增资扩产,中山正从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额的大幅增长则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初步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经营主体增至近69万户,增速居珠三角第二,说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已激发市场活力。然而,科技企业的发展仍需解决人才、资金等瓶颈问题。例如,同期举办的清华、北大引才活动,正是市委“补短板”的举措之一。

未来,中山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工改”项目与科技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产业升级“单兵突进”。形成“政策扶持—企业创新—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郭文海到康方湾区科技园调研:服务企业增资扩产创新突破 全力支持康方扎根中山做大做强

创近五年新高!中山保税物流中心2024年进出口总值34.47亿元

中山经营主体增至近69万户,2024年增速位居珠三角地级市第二

百万英才汇南粤 | 智汇中山共创未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专场引才活动来啦

镇村联动植绿护绿
生态赋能“百千万工程”

3月1日,中山市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举行,抢抓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利用周末时间,为中山大地添植新绿。

3月1日,中山市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举行。图为市委书记郭文海(中)在翠亨新区参加植树。记者 夏升权 摄

据统计,本轮义务植树活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近1万人次参与,共种植绿化苗木超4.6万株。市委书记郭文海,市政协主席庄树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长春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在翠亨新区参加植树。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以更高标准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要把打造万亩级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我市“百千万工程”的重点项目,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红树林。

中山建设万亩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标志着中山生态治理从“局部修复”向“系统重塑”升级。这一规划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响应,更是“百千万工程”中“生态振兴”目标的落地实践。

红树林兼具碳汇功能与海岸防护价值,其规模化建设将助力中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既为沿海镇村抵御台风灾害提供天然屏障,又可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途径激活乡村经济,可借势发展民宿、研学等绿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延伸—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山篇章

相关链接>>>

郭文海:更高质量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打造万亩级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教育交通托底民生
普惠均衡共绘幸福图景

2月27日,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去年371路公交线路优化、370路公交线路的新开通,中山全市公交服务已覆盖100%的行政村,自然村公交覆盖率为95.56%,在全省位居前列。

红色定制公交“改革印记号”。通讯员供图

2月28日,2025年中山市教育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透露,2025年中山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增加学位1590个;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9000个,着力解决城乡交通与教育资源均衡问题。

2024年,中山市直属学校引进师资504名,硕士研究生占比超过89%。图为永安中学老师在授课。 记者 文波 摄

公交全覆盖与教育扩容两大民生工程,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行政村公交通达不仅便利了数十万农村群众出行,更打破了城乡资源流动的二元壁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而教育领域的投入,则直击城镇化进程中学位紧张的痛点,9000个新增学位将有效缓解入学压力。

值得肯定的是,这两项政策均注重“普惠性”而非“形象工程”,例如公交覆盖优先偏远镇村,学校建设聚焦人口密集片区,以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以教育资源均衡纾解城镇化矛盾,体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治理温度,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基底

相关链接>>>

100%通达!中山行政村实现公交全覆盖

2025年,中山计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9000个

离退休干部献计“工改”
市直机关学习智能化办公

2月27日,2025年中山职工DeepSeek人工智能实战应用培训班(市直机关专场)举行。原本计划70人的培训班,实际到场人数高达240多人,充分展现了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对学习新技术、提升自身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将推动行政效能提升。

2月27日,2025年中山职工DeepSeek人工智能实战应用培训班(市直机关专场)举行。通讯员供图

2月24日,400余名离退休干部将分四条线路,深入东区、小榄、横栏、黄圃等全市代表性的“工改”、治水项目,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为打赢打好“工改”、治水攻坚战加油鼓劲,建言献策。

离退休干部实地察看白石涌治水情况。记者 文波 摄

中山在政策执行层面展现出“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并重的智慧。一方面,离退休干部参与“工改”、治水,既发挥了老干部熟悉市情、资源丰富的优势,也通过“传帮带”为年轻干部提供实践指导。这种“银发智库”模式,有效弥补了基层治理中历史经验传承的断层问题另一方面,市直机关学习智能化办公技术,标志着中山政务正加速数字化转型。从DeepSeek知识学习到智能系统应用,技术赋能让政策制定更精准、服务响应更高效。

但需注意两类群体的衔接:老干部的“经验型建言”如何与大数据驱动的“技术化决策”融合?若能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管理工具有机结合,中山有望打造“有温度的数字政府”,为其他城市提供“智治”与“善治”并行的范本

相关链接>>>

400余名离退休干部“工改”、治水一线“把脉”,献计中山高质量发展

中山市直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学习deepseek知识,为智能化办公做准备

【栏目策划】吴森林 黄凡 查九星
【本期整理/点评】记者 闫莹莹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角色在变,爱从未变,母亲节快乐!
原创 15785人浏览   2025-05-11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4688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