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坊丨“只此青绿”C位担当,来中山博物馆新馆遇中国第二大漆壁画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2-05-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2022年5月18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门迎客。

走进这座“城市会客厅”的主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大气磅礴的《风起伶仃洋》。

这是现今中国第二大漆壁画,总面积逾150平方米。创作团队八易其稿,最后采取蒙太奇手法、全景式的结构样式,在画面中高度提炼了香山历史和人文。

主创者之一刘春潮认为,《风起伶仃洋》大型漆壁画可谓“从历史而来,奔未来而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预示了中山未来辉煌的发展前景。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主题壁画《风起伶仃洋》。

◆◆◆

《风起伶仃洋》作品得名

壁画就是绘制在墙壁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墙壁的记载,但广义上讲,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用于记事或表情刻画在洞壁上的各种图形就是最早的壁画,所以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耳熟能详的敦煌就保存了大量的壁画。现在的壁画发展则更为迅速,结合了现代工艺、地方文化和创作者个性,越来越多元化。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题词。

中山市博物馆是陈列和研究代表中山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殿堂,是公众了解中山历史的重要窗口,主题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重要附属部分,它的装饰、美化和启智性使它成为环境艺术和文化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风起伶仃洋》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或者说一幅命题绘画,其承担的历史责任自然就突显出来了。

主创人员:苏星(中)、刘春潮(左)、文政(右)。

广东省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苏星率领的刘春潮、刘飞、文政、邹宇、罗浩波、黄百川等创作团队成员很清楚,要完成好这个作品,创作者首先必须对中山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风起伶仃洋》中的“风”字进行精准解读。

中山市古称“香山”,山川毓秀,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包括现在的五桂山和凤凰山(今为珠海市)及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门一带的陆地。前身为1152年设立的广州府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县,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从16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中西汇流的前沿地方,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从而孕育了香山(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产生了孙中山、郑观应、杨殷等为代表的杰出香山(中山)人,他们领风气之先,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

故“风起仱仃洋”,“风”为“风气”,“风起”隐喻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从这里孕育、产生从而引领中国走向近代化,《风起伶仃洋》的 “风”绝不是自然形态的“风”,而是“风气”的“风”。

创作现场。

七千年中国漆艺的现代呈现

壁画选用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观看的视觉效果,再抽象深邃的思想也必须由具体物质的绘画来呈现。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可以直接画在墙面上,也可以通过各画种的承接物作画,然后悬挂在墙上,所以几乎每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制作成壁画。《风起伶仃洋》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鉴于壁画长期固定陈列的性质,最终选用了保存时间长、易于维护的漆画。中国是世界上产漆和用漆最多的国家之一。漆艺在中国有7000多年历史,漆,是中国传统媒介,具有民族性。

艺术家对作品进行微调。

《风起伶仃洋》八易其稿,大胆采用当代观念演绎历史题材,采取蒙太奇手法、全景式的结构样式,高度提炼香山历史和人文,跨越时空,图像交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反映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和香山(中山)人“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具体落实到画面的构图上,《风起伶仃洋》以船队为视觉中心,将其放置于伶仃洋的历史背景,以来来往往的中外船只来隐喻中西方交流,以风帆、海浪来表现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烟墩山塔、香山县城、澳门东望洋灯塔、珠海梅溪牌坊等标志性建筑和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郑观应故居等代表性人物纪念建筑和中山文化符号来代表香山(中山)。

《风起伶仃洋》整个画面分成近景、中景和远景。右上方有东望洋灯塔和大三巴牌坊,代表澳门;右侧中部有梅溪牌坊,是清光绪帝为表彰清朝驻夏威夷领事陈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而赐建的,代表珠海;右下方三座近代建筑是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和郑观应故居,象征着一百多年来,中山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卓有建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中下方一片建筑群是繁荣的石岐城区;左下方烟墩山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所有视觉形象呈放射状层层铺开,如历史画面徐徐而来……


艺术家在壁画安装现场。

《风起伶仃洋》创作借鉴青绿山水色调

《风起伶仃洋》作品大胆借鉴中国青绿山水色调,以大面积的蓝作为背景色,突出画面的统一性和海洋文化。中式的“大眼鸡”和西式的帆船以蛋壳、贝壳、和螺钿镶嵌。近看是“点彩法”五彩斑斓的“点”,远观则成变化微妙的面。远近的船与浪花关系,亦幻亦真。海面上船帆层叠起航、海鸟高飞,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香山(中山)特色建筑呼应其中。伶仃洋面上,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长盛不衰的东方湾区,中外帆船络绎不绝的景象跃然眼帘……


《风起伶仃洋》作品借鉴了中国青绿山水色调。

《风起伶仃洋》大型漆壁画画心长17米、宽9米,总面积超过150多平方米,由56张两种规格由的漆画板拼接而成,是现今我国第二大漆壁画。
壁画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气势恢宏!布局错落有致,静中有动。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漆画特有的沉稳、厚重、内敛、绚丽、夺目的特点,大气磅礴。

现在的中山市,北接广州市和佛山市,西邻江门市,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从历史而来,奔未来而去。《风起伶仃洋》大型漆壁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预示了中山未来辉煌的发展前景。


◆中山日报社 中山+
◆文+/米朵,文刀
◆图:刘春潮
◆编辑:廖薇
◆二审:谢琼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