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 | 以乡村文化为脉,村里村外共建美丽家园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11-2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1月27日,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城管和执法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社科联、市文联、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我的乡村我的家”——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将在南朗街道崖口礼堂启动。接下来的3个月,一系列群众文艺节目竞演、摄影采风展览、短视频评选、文化大篷车、发现乡村阅读榜样、分享交流等活动将紧锣密鼓地开展。

“我的乡村我的家”,多么温暖且贴心的一句话。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其实,“我”可以是村里的地道居民,可以是居住在城市但徜徉在城乡间的年轻人,可以是身在异乡但时刻惦念家乡的中山人,也可以是日渐融入这座滨海之城的新中山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中山乡村大家庭中的“我”,且为之献策出力。

生活在村


居民感受幸福 年轻人手握希望

进入深秋,南朗街道崖口村2000亩金黄的稻谷穗穗闪耀。早已按捺不住收割热情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

“网红崖口”当然不只有稻田风光,水天一线处的珍稀红树林,吸引着不少鱼类和海鸟在此繁衍栖息,也吸引着伪装在树林草丛里的“长枪短炮”。与此同时,生意红火的海鲜一条街、煲仔饭一条街,每到周末节假日,引导停车的大叔在店门口都能走出好几千的步数。


南朗街道崖口村,农忙好时光。颜学敏 摄

11月24日,晨光温暖。一碗滚烫的云吞下肚,村民们在祠堂附近三三两两坐了下来。记者问起变化,大家在一阵“不敢想”的沉默后,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三个脑袋也想不到啊,割禾挖薯仔还能这么吸引人。”

“那边红树林里的鸟,都自带流量的喔!”

“有人流就有收益,有收益就更幸福嘛!”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崖口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滨海村落的优势,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创业,海鲜、云吞、煲仔饭等各类餐饮食店遍地开花,特色农产品、文创纪念品、互动体验游等带动三产深度融合,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乡村生活“版本”不断迭代,过去源源流向城市的年轻人,如今有些调转方向回到自己的乡村。在距离崖口村不远处的另一个“网红村”左步村,几个“归巢”的年轻人,拓宽了乡村生活的基本面。

大树咖啡馆的老板罗嘉豪,设计专业毕业后,发现家乡的游客陡然增加,遂与姐姐一起开了这间乡村咖啡馆,给游客歇歇脚,分享一些文创礼品。为了支持罗嘉豪,村里主动在咖啡屋前修了一条小路,并打造了一个迷你公园,方便更多游客前往消费。据了解,客流高峰时,大树咖啡馆一天能卖出200多杯饮料。

还有被更多人熟知的稻田书屋,是“95后”海归青年徐家杰的创意。徐家杰在村里长大,后跟随父母远赴智利,在异国他乡做了两年厨师后,决定回到家乡。他在姑姑和街坊的帮助下,在稻田旁一手一脚建起了这座玻璃书屋。稻花飘香时,清风穿过门窗,轻拂着书页和人们的面颊,一处“打卡胜地”就此诞生。如今,书屋已成为中山文化建设的一张品牌,吸引了全市众多单位的党建活动、亲子互动、团建拓展等。

无论是世代居于乡村的原住民,还是看过世界重返乡村的年轻人,此时,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看起来长幼和谐,秩序井然,一切好像跟过去一样,然而又跟过去很不一样。


民众新平村。(来源:中山影像)

进入乡村


途径虽各异,热情却相通

乡村不是孤岛,乡村的风轻而易举就能吹动周边城里人的心。周末亲子游,节日家庭团,朋友农庄聚餐,情侣绿道漫步……城里人渴望的新鲜和清爽,乡村应有尽有。

学敏是新中山人,多年前因为“听说有城轨”而来到中山。2016年,她喜欢上了摄影,最常去拍摄的地方是崖口。拍日出日落,拍呼啸而过的城轨,拍稻田里穿着水靴咧嘴大笑的村民。在学敏眼里,崖口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在我看来,五六月份拍日出最好了。清晨四点钟来到崖口燕石围的桥上,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从头顶飞过,海鸥在滩涂上闲庭信步,水面上露出一截养蚝人放的竹竿。”学敏说,可不能贪恋美景太久,要抓紧时间架好设备,“因为太阳腾一下就出来了,就那一瞬间,多温暖的被窝都不能换。”

童童的工作是活动策划。2015年,机缘巧合,她走进名不见经传的左步村,惊讶于该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她从最简单的“田间运动会”开始,组织亲子家庭前来抓鸭子、抓鱼,放肆地玩。到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步子越迈越大的童童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首届南朗稻田音乐节,以大地为舞台,以星辰为灯光,让人们完全放飞在音乐里。“这几年,不是在左步,就是在去左步的路上。”童童说,她与乡村的连接越来越多,产生的情感和思考也越来越深,“过去我们都在为乡村塑形,现在更希望为它注魂。像自己家一样,有温度,有故事。”

视线切换到东区街道起湾村祥竹街,这里有一间80年的老宅子,原房主早年定居香港,后移民加拿大。2017年,这间祖传老屋被室内装修设计师姜花买下,改名“白色姜花公寓”,目前主要功能是自住。“刚搬进来的那个雨季,房子漏水,下雨滴滴答答蛮有节奏。”姜花没有大拆大建,只在院子里加盖了一个玻璃茶房,厨房略作整修,阁楼加铺一层水泥,其他的全靠软装。“现在很多朋友羡慕我的生活,轻松惬意,待在家里,就像住在民宿里。”姜花说。

近年来,被中山乡村吸引的“外来者”很多。他们的“地理原乡”并不在此,但却把“精神原乡”定位在这片田野。他们有时是生态农业从业者,有时也是教育工作实践者,有时只是渴望乡间野趣的普通市民……他们亲力亲为,以村为“家”,把对世界的认知落到了生活细微处。


沙溪申明亭村。记者 冯明旻 摄

遥望乡村


乡村在变,乡情不变,“家”的模样也不变

除了在地,乡村还是众多异乡游子的“家”。他们从乡野走出,寄身于五湖四海,意念里却总是惦记着“家”的模样。

西桠,火炬区六合社区里一个不大的村落,清末民初接连走出四位外交官,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洪顺祥在这里出生长大,直到25岁,追随家人去往旧金山谋生。彼时是1974年,洪顺祥在旧金山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学习西厨。“都是半日制,每周五还有薪水发。”年轻的洪顺祥,对新生活既感新奇又觉满意。学成以后,他作为唯一的中国员工,被鼎鼎大名的波尼美亚酒店俱乐部聘用。

洪顺祥36年的职业生涯很辉煌,荣耀加身。但每每念及故土,总是忘不了曾经和伙伴们在村里篮球场厮杀的场景,忘不了分别时互换球衣的伤感。每有空闲,他都会回到西桠故土一解乡愁。有一年回来,他在自家院子里摆了20围台,宴请家乡父老。前几年回来,又在西桠球场摆了50围台。“不是说我衣锦还乡了要显摆,而是看见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打心眼里高兴,真的高兴!”洪顺祥动情地说。

最近一次返乡,洪顺祥和太太在老房院子里久久踱步。他25岁以前的全部记忆,都留存在这座早已无人居住的房子里。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有些已经模糊得看不清面貌;旧桌椅上落下的灰尘,倒是被亲友擦拭得干干净净。

中山是知名的侨乡,侨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胞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更迭里,演绎着一段段桑梓情深的故事。像洪顺祥一样,他们希望乡村在日趋丰富多元的同时,也要有那么一部分要素保持风貌,留一份不变的乡情。


五桂山旗溪村。记者 易承乐 摄

建设乡村


起步早、基础好,打造精品示范村

《中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概况中提到,中山市农业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秀美村庄、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城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至全省最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陈柳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洪流,中山乡村振兴工作首先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花木、腊味、菠萝、脆肉鲩等农村特色产业链相对成熟,业已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其次,中山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有保障,乡村文明程度高,社会治理能力强。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起步早、发展程度高,中山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着更高层面的资源制约,如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等并不充裕,这也倒逼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向着集约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村集体、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对此,陈柳斌建议,要充分保留乡村独有的功能和风貌,保留传统的在地文化,保留寻常的烟火气,充分尊重本地村民的意愿,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受益者。

高质量发展,需高层面引领。今年,我市启动了市领导挂点联系特色精品示范村工作,11位市领导分别挂点三乡镇雍陌村等11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同时成立市领导挂点联系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专班,安排11个市直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分别负责日常定点联系工作。

通过市领导挂点、市直部门通力协助的方式,合力解决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确保示范村村庄环境有新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成效,生产力水平有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新改善,社会各项事业有新进步,基层组织建设有新推进,从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各具韵味的精品示范村。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桂华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