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路 低碳进行时(2)中山每五台电动汽车就有一个充电桩,覆盖率全省第一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11-0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每天下午6时半左右回到家,将汽车停在私家车位,并接上充电设施,确保第二天满电出门,这是吴女士在工作日的常规动作。

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不断提升。目前,中山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基本实现各镇街全覆盖,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3837个,桩车比接近1:5,充电桩900米覆盖率19.78%,1500米覆盖率54.95%,3000米覆盖率82.26%,位列全省第一。

●充电桩增多,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

吴女士家住东区街道,原本家中有一台汽油版轿车,夫妻俩上班地点相隔不远,便共用一台汽车。2020年6月,吴女士被安排到北部镇街工作,基于出行便利和绿色经济的双重考虑,便购买了一台新能源汽车,并在小区私家车位的后墙上安装了充电设施。

“在买汽油车还是电动车的问题上纠结了很久,电动车的优势是更加经济实惠,却又担心充电不方便,在朋友们的分析下,才做出最终决定。”吴女士表示,电动汽车充满电可跑四五百公里,上下班完全没有问题,三四百公里以上的长途驾驶还是选择汽油车出门,避免车多集中充电的尴尬。

说到购买电动汽车的考虑,很多消费者和吴女士的初心类似。

在商会秘书处工作的郭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离上班地点距离短,此前多选择公交或步行,搬家后上班距离较远,才有了买车的想法,恰逢办公楼的地下车库安装充电桩,选择了油电混合型汽车,既节能又能跑长途。“一直想买车,但就是没下手,纠结来纠结去,确定充电不是问题后果断决定。”

●中山充电桩覆盖率跃居全省第一

来自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已建成的充电桩累计达3837个,桩车比接近1:5,覆盖率位列全省第一。目前,中山大型商超的地下停车场、人流集聚的商业中心都有充电桩覆盖,同时,充电桩还在持续增加,将为电动汽车车主出行进一步提供便利。

以城区为例,在中山市博览中心东侧,有一个看起来颇似加油站外观的充电站点。11月2日9时左右,记者看到,该充电站点共有11台汽车在充电状态。据悉,该充电站点是中山较早建设、设施较完善的一个,一次性可供十几台汽车充电,充电桩的使用率非常高,晚上和周末是充电高峰,有时还会出现排队充电现象。目前,城区天奕国际广场、石岐大信、远洋大信、新悦大信、华发广场、金鹰广场等综合体的地下停车场均有足够的充电桩供车主使用。

9月初,中山供电局东区供电分局营业网点后门新增5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可供两台电动汽车同时使用。与私人乘用车充电桩不同,公共充电桩主要指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位、行政商贸文化办公场所等配置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能够为更多电动汽车车主提供便利。

据悉,中山供电局是中山投入充电桩较多的单位之一,截至2021年年中,已建成投运173个对外充电站点,其中包括中山市博览中心综合示范充电站以及石岐街道、东区街道和火炬供电分局营业网点的充电点,一共设有848个充电桩,并计划在2021年年内完成超1000个充电桩的安装。

●光伏停车棚成为充电桩市场新业态

广东今世为中欧蓝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山较早涉及充电桩业务的企业,也是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绿色制造国际合作促进委员会执行会长单位,五年前其旗下企业开始和欧洲企业合作生产充电桩,如今充电桩企业以创新研发、品牌运营和销售为主业,将充电桩设施的生产外包,同时公司与国内光伏行业巨头隆基合作推动隆基光伏车棚在欧洲以及全球市场的推广销售。

该公司董事长林亮表示,充电桩发展至今,尤其在国家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政策下,业态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充电桩将逐渐成为光伏停车棚的配套产品,未来“绿电”将更加普遍,通过光伏、风力发电来供电动汽车充电,因此,棚顶光伏发电、棚下汽车充电的光伏停车棚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增多。

与纯粹的充电桩相比,光伏停车棚在满足停车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光伏发电和汽车充电多功能,既为城市“绿色”形象加分,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也是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宣传窗口。停车场人流量大,来往频率高,相当于信息中心,光伏停车棚未来将朝着智慧光伏停车棚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广告信息,还可以增加便民内容,及时传达台风预警、城市大型活动、电影排期等信息。

林亮介绍,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突飞猛进,技术也得到大大提升,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普遍可以达到400至600公里,这也是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

据悉,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耗电50度左右,以单价一元、一度电可跑10公里计算,相当于百公里只需10元左右,大大低于汽油车的使用成本,未来“绿电”模式将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目前快速充电可在20-30分钟以内完成,其中,60千瓦功率只需45分钟左右就可充满电,而120千瓦大功率只需25分钟左右。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统筹/本报记者 黄启艳
◆文+/记者 徐世球
◆图+2/记者 王云 
◆编辑:唐益 
◆二审:陈彦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0 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