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白石村门前大巷7号,一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安静地矗立,岁月的打磨让它显得更加沧桑和厚重,分布在身上的弹孔似乎在诉说着历史,陪伴在它身旁的竹溪河悄悄地流淌。
1945年2月,长达10多个小时的“白石保卫战”在这里打响。76年后,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重新展示在一河之隔的白石环人民会堂。让人透过这些历史碎片,追寻白石村的红色基因和前进的精神密码。
人民会堂里,由村委会干部担任的文化讲解员讲解白石村历史。
将“白石保卫战”从书本搬进人民会堂
白石环人民会堂始建于1974年,过去是全村村民开大会的地方,尤其上世纪80年代前后,全村的所有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人民会堂成为改革开放早期白石村集体议事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的决定和指示都从这里发出。
对于3600多名常住居民来说,人民会堂是老白石人的根脉和精神家园;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0多名外来务工者而言,人民会堂是他们认识和了解白石村变迁的原点。
著名的“白石保卫战”第一次从书本“搬进”了人民会堂,通过音像、图片、文字、实物等多形式呈现这场战斗:在白石村人民的配合下,东江纵队第一支队180多名队员在参谋长周伯明与一支队队长欧初的带队下奉命迎敌,12次击退了近400名来犯敌人的侵略,10多个小时的战斗中,敌人死伤惨重,最终逃之夭夭。
战争的尘埃已经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发展在这里进行得如火如荼。白石村现有各类企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有31家,分布在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多座碉楼就像一个个守望者,注目着白石村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
个人史是这个村子的历史切片
一个人的发展史,往往与一个时代,一块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汤宝森的个人发展史就与白石村融为了一体。
“白石保卫战”发生时,汤宝森的爷爷汤联新专门负责给欧初领导的游击队运粮。这些经历,汤宝森自小就常听爷爷讲起,整个家族对这场战斗的理解也更为深刻。爷爷告诉他们,和平来之不易,人一定要珍惜生命,努力工作。
爷爷的教诲始终是汤宝森前行的导航灯。
16岁那年,汤宝森来到当时的白石养鸡厂养鸡,接着到中山自行车零件厂当学徒,后来干过出租车司机和点心师。1998年,29岁的汤宝森来到上海创业,他意识到文化知识的欠缺制约着他的发展,于是开始白天到玻璃厂工作,晚上在夜校读书。慢慢地,他熟知了玻璃的生产工艺。10年后的2008年,他从上海回到了白石村,创办了中山市汤氏玻璃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经营非常稳定,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
以史为镜,在红色基因中接续发展
行走在白石村的村道上,硕大的青石板一个接着一个,延伸到村子的四面八方。当年,周伯明和欧初带领着战士就是从这里经过,几代白石村人从童年光着脚丫的奔跑到老年佝偻着身影的蹒跚而行,将无数的脚印镌刻在这些青石板上。如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及华侨华人也来到了这里,踏着青石板,寻根问祖,旅游观光。
除了游客,市内各单位一批批党员干部也到白石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白石村党委书记汤桂洲说革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挖掘不仅是白石村党委的神圣使命,更是他们的重要责任。白石村在保护、挖掘、宣传、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是对碉楼的保护,村委会对全村所有的碉楼摸底调研,修复完善设施,确保安全;其次是对白石环人民会堂的修复改造,将白石村的历史直观呈现给人们,让更多人尤其是白石村的年轻一代全方位、立体化了解这段重要的历史事件,让他们在历史中接受深刻教育,汲取发展的精神力量,寻求更高的精神密码。
白石村两个大的发展项目平台正在规划实施中,一个约2000亩的麻子产城融合及低效连片工业园改造项目和一个约782亩的“大坑塘”拟改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白石村党委将引入规模企业和新型工业企业入驻,为白石村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牛头山下,竹溪河畔,从碉楼到人民会堂,从一件件实物到历史事件,从历史到现实,在一代又一代白石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一个以红色为基因,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愿景的新白石村正在崛起。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图、视频/记者 黎旭升 通讯员 袁旺
◆视频后期/陈晨
◆编辑:汪佳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