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内,一座银白雕塑在日光下流转着温润光泽:9只中华白海豚首尾相衔、跃动成环,金属流线交织间,仿佛能听见浪涛与时光的共鸣。这便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标志性作品《同源·中华白海豚》,由国际著名设计师韩秉华操刀设计,中山籍雕塑家裘科斌历时一年落地实施。
豚影为媒 精神共鸣
“珠江口的白海豚,是我从小看惯的风景。”裘科斌的工作室窗外,便是伶仃洋的波光,那些跃出水面的银影,早已刻进他的艺术基因。当接到韩秉华的邀约时,这份地域情愫与“同源共生”的设计理念瞬间碰撞出火花:“韩先生的设计稿里,环形结构如纽带,白海豚如星辰,这恰好契合了我对湾区‘互联互通、同向共生’的理解。”
创作的起点,是一场“向自然取经”的修行。为捕捉白海豚最鲜活的跃动姿态,裘科斌带着团队多次乘船驶入珠江口,在颠簸的渔船上架起相机,记录下百余组海豚出水的瞬间。“它们跃出水面时,鳍尖带着风的阻力,尾鳍裹着水的张力,每一个弧度都藏着生命的力量。”回到工作室,这些影像成为最珍贵的参考,而他心中的另一份执念,是让冰冷的金属染上岭南的温度。
创作之初的三个月,工作室里堆满了近百件泡沫雏形,每一件都是“捕捉灵动”的试验场。单是一只白海豚的鳍尖弧度,就被推翻重雕了十余次。裘科斌记得,有一次团队打磨出的尾鳍,在他眼里始终“少了点力量”:“海豚跃出水面的刹那,尾鳍是‘绷着劲’的,这弧度太‘软’,像被海风卸了力。”
为精准捕捉光影下的轮廓,他在车间搭起1:1的模拟水景,以灯光复刻不同时段的日光,盯着原型在光影里的变化反复调试,直到鳍尖的曲线里,能漾出“踏浪而出”的生命力。
进入金属锻造阶段,挑战升级。作品选用的特殊金属,既要抵御海风侵蚀,又要呈现“如豚肤般”的柔润质感,这要求工艺精准到“发丝级”。焊接时,他紧盯着测温仪的数字,精准把控温度,避免金属因热胀冷缩生出细微“皱纹”;抛光时,从粗砂到细砂逐层打磨,他常常蹲在工件旁,以掌心触摸每一寸肌理,直到冷硬的金属透出“被海风摩挲过的温润”。
为让环形结构的重心“稳得恰到好处”,他将每根流线的重量误差锁在50克内,光是校准数据的手稿,就攒了厚厚一沓。那两个月,他干脆驻场车间,吃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每天与焊花、砂轮为伴,身上的工装永远沾着金属粉末,指尖的薄茧被磨了一层又一层。
文脉共生 跨界碰撞
《同源·中华白海豚》的诞生,更是一场理念与工艺的“灵魂共振”。韩秉华先生构思的“渐变水晶弧面”,是作品的“神来之笔”,却也是工艺的“拦路虎”——如何让蓝紫粉的色彩如霞光般自然晕染,而非生硬拼接?“韩老师要的是‘海面朝暮的渐变’,不是颜料的堆叠。”裘科斌带着团队,在韩秉华的指导下开始了漫长的试验。从颜料浓度到安装距离,从光线角度到水晶材质,每一个参数都反复校准,历经12次失败后,终于让水晶弧面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朝晖漫过海面”的温柔过渡。
“韩先生的设计是‘骨’,我的工艺是‘肉’,只有筋骨相连,作品才有生命力。”裘科斌这样形容这场跨界合作。韩秉华笔下“环形承载协同”的抽象意象,在他的毫厘打磨中,变成了可触摸的质感:当参观者绕雕塑而行,流线的交织会随脚步铺展开来,仿佛能看见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脉络在艺术里生长;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岭南元素,又让这份“协同”多了地域文化的根基,成了“同源共长”最具象的注脚。
编辑 张倩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