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近期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目前,中山市多所学校积极响应关于“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建议,将每周三设立为“无作业日”,鼓励孩子们找到兴趣支点,激活发展内驱力。

多元活动替代书面作业
近日周三的下午放学时间,记者在东区朗晴小学、雍景园小学门口看到,学子们踏着轻快的步伐,欢快地走出校门,迎接“周三无作业日”的到来。记者了解到,在周三这一天,两校各学科不布置书面作业。
其中,朗晴小学把周三转化为“五育融合实践日”,精心设计“五育融合”实践“菜单”,鼓励学子们通过探究实验、劳动实践、艺术创作、体能训练、亲子共读等多元活动。
该校鼓励家长组织家庭读书会、益智游戏、观影谈心、亲子运动、陪伴徒步、陪伴孩子开展“情绪管理小游戏”,鼓励学子们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烹饪简餐,有条件的还可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如关爱老人、环境清洁等,并鼓励学子们进行艺术体验如绘画、手工制作,或开展高雅艺术欣赏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等。
“周三取消书面作业,不是教育的减法,而是成长方式的迭代升级,是书面作业走向‘活动作业’,赋予孩子们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际交往锻炼、亲子体育锻炼,去完成课外阅读、劳动实践等,他们也从被安排者,成为更自主学习者。”该校党总支部书记黄志煊告诉记者。
近日,雍景园小学同样设置了“周三无作业日”。该校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但过度、机械的作业,却会占用孩子休息与自主发展的时间,甚至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设立 “无作业日”,是希望为孩子 “松绑”,保障身心健康,同时给孩子自主空间,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雍景园小学副校长张卉丹介绍,没有作业的束缚,孩子被赋予了时间支配权,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绘画、运动、做手工等感兴趣的事情,在自主安排中培养时间管理能力、计划实施能力,拥有更多创造力与专注力。
该校还希望引导家庭回归“陪伴本质”,减少家长“陪写作业”的焦虑,让周三的家庭时光不再围绕作业展开,而是变成亲子共读、共同做家务、户外散步等温馨互动。
“周三无作业日”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学校深耕教学设计,运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让知识在当堂消化。”对此,张卉丹表示,同时,学校提前规划教学进度,确保“无作业日”不影响正常教学,并且优化其他日子的作业设计,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中山市三鑫学校在多年前将每周三定为“无作业日”。作为寄宿制学校,该校通过分层、分类设计活动,让学子们在多元体验中,将“作业减法”变成“成长加法”。
周三傍晚,该校小学部教学楼前的空地变身“各年级小舞台”,舞蹈、相声、乐器演奏等节目轮番上演,学生全员参与,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艺术才华。每周三晚,学校组织学生收看精心剪辑、聚焦国家大事与热点时事的新闻视频,同时鼓励学子们自主选择经典名著、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书籍进行阅读。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还设置每月“快乐周末无作业日”,鼓励学生自主规划时间,包括探索个人兴趣,发展特长,或参与户外活动,亲近自然以及走进社会,参加公益、体验职业等活动。

孩子有了更多自主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普遍对“无作业日”表示认可。学子们有的饭后和父母一起到江边散步,“天南海北”聊起来;有的在这一天成为家庭“厨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顿饭;有的摆出棋盘,和爸爸“大战”多个回合;有的和父母一起打羽毛球、打篮球;有的一起做起手工,用树叶做了花束;有的进行自主阅读,看喜欢的书籍。
“‘无作业日’挺好的,孩子很开心,每周特别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每次我们会一起制定了这一天的小计划。”雍景园小学五年级杨同学的妈妈告诉记者,商量后,孩子决定每周三都要自己做晚饭,“孩子做出饭菜后,很有自豪感。”同时,该同学还选择在这一天看喜欢的杂志、历史书等。
杨同学的妈妈坦言,“无作业日”可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当晚的时间,锻炼了自主能力,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刚开始有点不太适应,也不太理解,但是这两周适应下来,发现特别好,周三晚上我们经常一起到小区里散步,孩子会告诉我很多心里话,倾诉后他的情绪也得到释放,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了。”雍景园小学四年级肖同学的妈妈说。
朗晴小学六年级荀同学的妈妈说,“无作业日”的实践性活动,比写书面作业更好,“我们一般都是和孩子一起到户外,还一起做了手工作品、一起做了蛋挞等,孩子能在周中适当放空,做想做的事情,对她来说是非常放松的事情。”
朗晴小学五年级青同学的妈妈说,“无作业日”的设置,其实也在提醒家长要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仅只关注成绩,让家长更重视起来。

早发现早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两个显著趋势:一是低龄化,心理困扰的首次出现时间提前,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就已显现苗头;二是复杂化,学生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通常是学业压力、亲子关系、手机网络使用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的结果。这些因素互为因果,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基于以上特点,将重点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解决。”该负责人介绍,首先是重点落实“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旨在实现“早发现”。
“面对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我们必须将防线前置。”该负责人提到,这套机制就像一套精准的“雷达”系统,能够通过专业化的筛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
其次是重点深化“持续推进全员育心制度”和“培育家庭和亲子关系”,旨在构建“支持网”。此外,中山市重点推进“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和“以体强心”,旨在实现“积极赋能”。
“其中,‘以体强心’与‘每天两小时体育锻炼’紧密结合,因为体育运动是宣泄情绪、磨砺意志、培养韧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直接帮助学生管理情绪波动,提升心理抗压能力。”该负责人表示。
为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中山持续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通过深化集团化办学、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等方式,大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基础教育集团50个,其中市级教育集团14个,城乡教育共同体36个,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0%。
近年来,中山市还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优质普通高中实行招生指标到校,安排指标生计划到初中学校。全市优质高中指标生招生名额分配比例达50%,有效促进教育平等化。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