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舞剧《咏春》中山首演:“双非遗融合”与“双线索叙事”表达赢赞誉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高倩荷 记者 王云 发布:2025-11-01

10月31日晚8时,由深圳歌剧舞剧院演绎、舞坛“双子星”韩真与周莉亚联合执导的现象级舞剧《咏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迎来中山首秀。该剧由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领衔主演,以“双非遗融合”“双线索叙事”的创新表达,将咏春拳的刚劲与香云纱的柔美、岭南民俗的鲜活与中华武术的精神搬上舞台,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兼具视觉震撼与文化深度的艺术盛宴。

现象级舞剧《咏春》中山首演。深圳歌剧舞剧院供图

双线叙事藏巧思,非遗元素焕新颜

帷幕拉开,“七十二家房客”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嬉笑怒骂间尽显岭南生活百态;下半场画风一转,叶问与各派掌门的武学对决登场,硬桥硬马的招式、行云流水的动作,将侠义江湖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反差强烈的场景,串联起一代宗师叶问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构成了舞剧“戏中戏”的双故事线核心——戏内,叶问在香港开宗立派,坚守武学传承;戏外,剧组成员为艺术追光,诠释热爱与执着。这种突破传统舞剧框架的叙事方式,搭配电影化的光影手法,让时空交错的舞台更具张力。

《咏春》剧照。深圳歌剧舞剧院供图

“我们想让舞台有电影的质感”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曾在过去一次访谈中透露创作初心。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巧妙借鉴经典武侠元素:屏风打斗段落采用中式剪影美学,朦胧间尽显招式韵味;八卦掌表演以对称队形排布,直观呈现传统武术的规整与力量;演员更通过模拟电影慢镜头,在舞台上精准把控节奏,让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故事感。

作为“双非遗”融合的典范,舞剧不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为核心题材,还将螳螂拳、八极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传统拳种搬上舞台,高手对垒的热血场面点燃全场;同时,以另一项非遗“香云纱”为灵感,创作女子群舞,舞者裙摆飘动间,仿佛再现岭南水乡香云纱晾晒时的灵动景象,让非遗元素在现代舞剧中焕发新生。

当晚,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意犹未尽。据悉,舞剧《咏春》将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连演两场。

常宏基:
以舞为桥,让岭南文化走向世界

提及舞剧《咏春》,主演常宏基的名字始终与之紧密相连。这位舞者曾凭借2019年《舞蹈风暴》崭露头角、又因2024年央视春晚表演《咏春》选段走红。在中山首演前的采访中,他分享了对“武舞融合”的探索、对角色的理解,以及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的幕后故事。

常宏基。记者 王云 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常宏基对《咏春》“破圈”的答案。“我们在对待自己这样的武学精神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释放自己的民族魅力的过程。”

自上演以来,这部舞剧不仅在国内掀起观剧热潮,更在海外巡演中收获无数掌声。常宏基回忆,海外演出结束后,即便语言不通,观众仍会集体起立鼓掌,尖叫声与掌声响彻剧院,“他们或许不懂咏春的历史,却能通过肢体语言看懂叶问的坚持,看懂普通人对梦想的追求”。

在常宏基眼中,叶问并非高高在上的传奇,而是“会为开武馆奔波、会打破武学门户之见”的普通人,这份理解也让他多了一份文化使命感:“以前我只是喜欢跳舞,现在觉得要守护咏春文化,为大湾区文化传播出力。”如今每次登上国际舞台,他心中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带着东方武学精神和岭南文化基因,在西方舞台展现不一样的艺术表达,这是传承,更是责任。”

此次中山首演,让常宏基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有了更多思考。他认为岭南文化本就兼具开阔与创新的特质,未来可以更大胆地尝试融合:“除了咏春、香云纱等非遗元素的创作,我想以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艺术形式,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融合再创作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