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骑楼的雕花廊柱下,长队蜿蜒成流动的风景线;金黄酥脆的炸榴莲香气漫过街角,与古筝的婉转旋律撞个满怀;穿浅蓝民国旗袍的服务员捧着冒热气的虾饺,在人群中灵活穿梭——这个国庆,承载中山百年商贸记忆的孙文西路步行街,用满街鲜活的烟火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假期前6天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部分新业态商家日营收直破4万元,即便台风天来袭,食客仍冒雨排队数小时,只为尝上一口地道的广式早茶。

这份“热闹”的背后,是孙文西路步行街围绕“文旅融合”打造多元新业态的创新实践,从餐饮到购物,从文化体验到未来规划,各板块相互支撑、层层递进,正逐步构建起极具岭南风情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激活百年老街的消费活力。
茶楼排长队:
每日翻台近10轮
作为步行街“文旅+餐饮”的核心业态,9月28日刚开业的孙奇珍茶楼,从开业次日起就把“火爆”写在了招牌上。这家以“还原民国时期孙中山去过的奇珍茶楼”为设计核心的酒楼,因地道的广府点心和沉浸式民国场景获得游客青睐,日均接待食客超1000人次。

“八点半到店,前面已经排了十几桌!”10月6日一早,从广州南沙自驾来的周先生举着叫号单,和家人在酒楼临时增设的休息区坐下,“前几天刷抖音看到这里的民国风装修和特色茶点,专门带爸妈来体验,等一等也是值得的。”
类似的场景在国庆期间的孙奇珍茶楼每天上演——热门时段等位时长接近3小时。“国庆前三天,每天晚上不到8点,招牌虾饺、烧卖就卖空了!”酒楼负责人杜学斌指着后厨忙碌的身影介绍,为应对激增的客流,团队紧急调整了营业时间,从原来的上午十点半提前至八点半,晚上也推迟到9点半收工,近40名员工连轴转,最终创下了日均翻台数接近10轮、单日营收超4万元的纪录。

游客的热捧背后,是酒楼对现代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杜学斌坦言,为贴合中山本地口味,酒楼提前调研中山各镇特色菜式,定制专属菜单;同时打破传统茶楼“早茶限定”的模式,推出“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全时段茶市,让食客从早到晚都能享用茶点。服务与场景营造上,酒楼更是下足功夫:所有服务员均身着民国时期的服装,搭配“民国茶楼”的装修风格,让食客沉浸式体验民国氛围;粤剧、古筝表演的引入,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体验,让“吃”不再是单一需求,而是与“文化感受”深度绑定的综合消费场景。
小吃引热潮:
7小时内营收破万元
“叮——第108盒炸榴莲打包完成!”10月6日晚7点,南洋风味菜馆南成行操作间里,主厨手速翻飞,金黄的榴莲肉裹着酥脆外皮刚出锅,便被游客围了个严实。

作为步行街上的特色餐饮店,南成行承包了游客逛吃途中的即时欢愉。这家仅开放一、二楼,合计6张堂食桌的店铺,凭着炸榴莲、炸咖喱角等单品,创下了“短时间高营收”的亮眼成绩。
“真没想到人流量会这么厉害!”店主赵崇斌介绍,店里每天只营业两个时段,加起来不过7个小时,按这个营业时间、桌椅数量和人手算,日营收能稳定在1万元以上,效益甚至超越许多大型餐饮门店。

据了解,店里最受欢迎的单品是炸榴莲,以5粒/盒为单位售卖,国庆期间单日能卖出百多盒,折算下来销量达五六百粒。为了应对国庆人流高峰,他还特意从中山另外两家门店抽调了几名员工支援,即便好几个人连轴转,还是得“菜一端上去就马上处理下一件事”。为了避免用餐秩序混乱,门店甚至像银行一样设置围栏限流,二楼也需要按号进入。
赵崇斌笑着说,以前不管店里多忙,他都有时间跟客人唠几句,问问口味怎么样、提提建议,现在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不过,看到游客吃得开心,排队也不抱怨,反而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这也证明了入驻步行街的决策是正确的。
名品荟吸客:
本土好物受热捧
逛累了吃够了,不少游客又被同步焕新开放的“中山市名优工业产品展销中心(中山名品荟)”留住了脚步——这个集中了近170家名优企业、近800个产品的展销中心,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站式”选购“中山造”精品的新场景,更成为展示中山制造实力与城市品牌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中山本土老品牌凯达气雾剂的展台前,市民李阿姨正认真挑选:“凯达的灭蚊剂我要两瓶!老牌子用了好多年,防控‘两热’疫情备着正好。”展台负责人介绍,凯达的灭蚊剂、驱蚊水因贴合当下防蚊需求,日均销售额过千元。
灯饰照明展区内,来自古镇的灯饰企业带来了多件中山市工业设计大赛古镇灯饰照明设计专项赛获奖作品,中山灯饰与潮州陶瓷融合的创新灯饰作品,不仅造型新颖装饰性强,还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成为游客青睐的伴手礼。此外,二楼展区的一众名优小家电,也凭着高性价比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

在咀香园展台前,游客王女士正扫码下单:“想买杏仁饼但拎着沉,扫码直接寄回家,太方便了!”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既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又帮助商家拓展了销售渠道,实现了流量转化与销量提升的双赢。
为进一步聚集人气,中山名品荟还贴心设置了游戏区,家长选购中山传统食品的同时,孩子们可在一旁体验游戏,“购物+休闲”的模式让不少家庭游客流连忘返。

据了解,中山名品荟并非短期临时展区,作为孙文西路步行街的重要配套项目,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所有入驻企业均享受优惠政策支持,后续将进一步优化经营模式,持续引入更多优质本土企业与产品,成为中山推动“本土产品走出去、外地游客走进来”的重要纽带。
未来更可期:
历史地标、大师工坊、潮玩旗舰即将上线
除了“吃”和“购”,孙文西路的“玩”同样精彩。香山剧场里,流行乐专场、复古爵士乐、中秋诗词歌赋大会、话剧《中山先生》特别版接连上演,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剧场旁的咖啡集群亦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瑞幸、四囍、香山3家咖啡店分点布局,以各具特色的饮品与空间设计吸引不同客群驻足。香山古城公司招商经理蔡杰透露,后续还将在背街小巷引入更多特色咖啡空间,与主街形成错位互补,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

而当前开放的新业态,只是孙文西路“焕新”的起点。更多惊喜还在筹备中:思豪大酒店将按民国风貌改造,打造沉浸式主题客房,“石岐米酒工坊”将展示酒文化与衍生品体验,预计2026年春节开放;老字号特色食品方面,咀香园、崖口煲仔饭、赵记传承等即将进驻装修;非遗和艺术工坊方面,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熊重生的“聚艺堂骨雕艺术工作室”、特色艺术画廊等也将进场,采用“展示+制作+互动”模式,让非遗和艺术文化从“静态观赏”变“动态参与”。

蔡杰表示,这些规划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精准呼应了当前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既有对历史风貌的还原,也有对本土特色的深挖。“我们还会引入名创优品等潮玩品牌,利用楼顶、户外平台打造年轻社交场景,让老街不只是‘逛吃’,还能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打卡地。”
当暮色四合,孙文西路的骑楼灯光次第亮起,茶楼的古筝声、小吃的香气、游客的笑声仍在空气中交织。这份由新业态共同点燃的烟火气,不仅是国庆假期的限定热闹,更是百年老街迈向“可逛、可玩、可体验”文旅融合新标杆的坚实起步。随着后续商家陆续入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这里将成为中山消费与文旅融合的新名片,持续书写属于百年老街的新故事。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