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技术成功护"瘘",透析"生命线"按下重启键
栏目:推荐 来源: 蔡伟强 陈果 吴强烨 发布:2025-09-16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而言,动静脉内瘘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一旦这条通路发生堵塞,不仅影响透析治疗,更可能危及生命。

近日,黄圃人民医院肾内科联合介入科、超声科,成功为一名动静脉内瘘完全闭塞的患者实施DSA引导下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手术仅用时约1小时,通过一个针眼大小的穿刺点,便成功恢复血管通畅。患者当天即顺利接受血液透析,标志着医院在血管通路介入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为透析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微创的救治新选择。

手术后,何阿姨当天顺利完成血液透析。(黄圃人民医院供图)

危机突现
内瘘震颤消失,警报拉响

65岁的何阿姨(化名)患尿毒症多年,长期依赖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某日清晨准备透析时,她突然发现手臂上的动静脉内瘘失去了熟悉的震颤感——这正是内瘘功能障碍的典型征兆。

“当时心里一沉,我知道出问题了。”何阿姨回忆道。经检查确认,其头静脉段已形成大量血栓,导致内瘘完全闭塞。若不及时处理,将无法进行常规透析,只能依赖临时血透导管,不仅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加速耗损本就有限的血管资源。

面对紧急情况,黄圃人民医院肾内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联合介入科、超声科专家开展会诊,制定个体化再通方案。

微创介入破局
1小时修复生命通道

由于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临时置管虽可应急,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感染、中心静脉狭窄等问题。为此,介入科主任陈光斌团队决定采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的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以微创方式实现血管再通。

手术中,挑战重重:患者头静脉内血栓负荷重,常规穿刺难度极高。在超声科主任李建聪的精准引导下,团队利用超声实时定位,成功完成穿刺。随后,在DSA影像的全程动态监控下,导丝如“探路先锋”穿越闭塞段,球囊导管对狭窄及血栓部位进行精准扩张。

术中造影清晰显示:原本中断的血流重新恢复通畅,内瘘再次出现明显震颤与血管杂音——这条关乎生死的“生命线”被成功唤醒!

整个手术历时约1小时,创伤极小,仅留下一个针眼。当天下午,何阿姨便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像是重获新生!”术后她激动地表示。更重要的是,原有内瘘得以保留,避免了重新造瘘带来的痛苦与血管资源浪费。

黄金6小时
透析患者的自救指南

“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快、准、省’。”肾内科负责人吴强烨介绍,“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通畅性直接关系到生存质量与长期预后。PTA微创介入治疗不破坏原有内瘘结构,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术后可立即投入使用,真正实现‘拨通梗阻,即刻可用’,有效解决临床燃眉之急。”

专家提醒广大透析患者:每日自查内瘘震颤及血管杂音,一旦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应立即就医;内瘘闭塞后6小时内干预效果最佳,延误可能导致血栓机化、再通困难。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又上热搜!38年“高龄”威力洗衣机仍运转
原创 14105人浏览   2025-09-14
国庆中秋假期购票日历,来啦!
13278人浏览   2025-09-14
中山,一等奖!
13175人浏览   2025-09-15
这个健康夜市喊你当摊主!速冲~
12932人浏览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