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群众篮球男子组决赛落幕,中山“体育旋风”不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杨健 发布:2025-09-11

9月10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篮球男子组决赛在中山落下帷幕。这座有着深厚篮球底蕴的城市,再次因体育而沸腾。

此次比赛按年龄分A组(25—34岁)、B组(35—44岁)、C组(45—60岁)三个组别。广东队收获B组(35-44岁)和C组(45-60岁)冠军,而A组(25-34岁)决赛则以江苏队102∶93战胜广东队告终。尽管广东队未能实现“全满贯”,但这场持续多日的篮球盛会展现了全民体育的蓬勃活力,让中山这片篮球热土再次被更多人熟知。正如江苏队A组队长李琳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大家可以在比赛中充分享受篮球运动的氛围。”

十五运会群众篮球男子A组决赛现场。记者 文波 摄

篮球氛围:球员点赞,城市升温

A组决赛是本届赛事的一大焦点。9月10日晚,东道主广东队与江苏队展开激烈对决,现场座无虚席,球迷加油呐喊声响彻场馆,浓厚的篮球氛围获得教练和球员的一致好评。

现场热情的观众。记者 文波 摄

常州市武进区篮球运动协会秘书长、江苏队助理教练周迪对中山的场馆赞不绝口:“沙溪体育馆很大,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比赛氛围很好。”球场上随处可见热情服务的志愿者,观众们秩序井然,让球员在赛场上更能开手脚,“感谢中山组委会给参赛队的全方位保障。”

谈及中山印象,周迪表示,中山非常温暖,球队出行组委会都有大巴保障,有中山铁骑开道,路上还有很多球迷支持。沿途看到中山乡村风光迷人,很多地方绿树成荫。“我们也诚挚邀请中山、广东的球迷和球员到江苏相互交流球技。”

江苏队A组队长李琳打了很多年联赛,他赛后表示:“我曾多次参加广东省篮球联赛,非常了解广东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强队。此次比赛,我们稳扎稳打,拼尽全力应战,获得冠军非常开心!”

江苏队球员在庆祝胜利。记者 文波 摄

李琳表示,全运会不仅为球员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促进了不同地区球员间的交流。为期7天的中山决赛里,感受到中山的篮球氛围非常好,球迷不仅观赛文明,技术裁判、技术代表都非常专业,赛风赛纪十分出色。

专业护航:全民共燃篮球热情

球员是赛场上的“主角”,活跃在赛场内外的近千名中山赛会志愿者与城市志愿者,同样构成了赛场上耀眼的风景线。

团市委青少年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主任蔡刘建介绍,从9月2日第一支运动队到中山进场训练开始,由团市委统筹组织的近300名赛会志愿者“小海豚”,连续9天为十五运会群众组男子篮球赛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克服了放暑假、酷暑、台风等各种困难,在竞赛协助、运动队服务、裁判服务、医疗辅助、观众指引、颁奖礼仪等岗位上挥洒汗水,以专业、热情、暖心、细致的服务,为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来自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海冰从9月2日开始集合训练,一直到比赛结束,都在沙溪体育馆提供场地维护志愿服务。他提及,9月7日台风来袭当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每个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让中山这座城市赢得更多人的赞誉与认可。

赛会志愿者全力保障比赛场地条件。 受访者供图

礼仪志愿者邱昕瑜是广东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志愿活动,心情既激动又略带紧张。她表示:“身临赛场,更能近距离感受到球员们拼搏的精气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礼仪志愿者在进行彩排训练。记者 文波 摄

借赛事东风:赋能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

作为中山的体育大镇、篮球强镇,沙溪篮球队在2023年和2024年两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冠军,沙溪镇连续举办两届省村BA决赛。这次全运会群众比赛五人篮球男子赛在中山比赛,无疑是对中山办赛能力的认可。

沙溪镇党委委员李海龙介绍,为迎接全运会赛事,沙溪从各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硬件方面,沙溪体育馆进行了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完成了场馆建设、球场翻新、智能化提升、体育文化空间打造等项目,已成为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专业场馆。龙瑞村还投入260万元对龙瑞篮球场的周边环境升级改造,促进当地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群众篮球运动的开展。

9月5日晚,十五运会群众比赛五人篮球男子组决赛A组广东对新疆的比赛在沙溪镇龙瑞村篮球场举行。记者 余兆宇 摄

此外,沙溪镇还下足功夫做好“体育+”文章。以篮球赛事为契机,精心策划推出一批文商旅体活动和消费场景。赛事期间,观众欣赏高水平篮球对决之余,还能观看龙狮凤鹤、传统武术等非遗项目表演,感受沙溪深厚的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全运会A组决赛中,两位中山本土球员——李衍均和袁锦耀均表现抢眼,展现了中山篮球的实力与风采。李海龙表示,沙溪队未来要在村BA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让球星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更高水平的赛事中积累经验。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在乡振兴中的价值,在沙溪镇得到了生动体现。”李海龙满怀信心地说,“未来,沙溪还将承接更多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将沙溪篮球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1137人浏览   2025-09-10
深读丨22位老师和1个学生的课堂
原创 18389人浏览   2025-09-10
南中城际最新进展!兴中站主体结构封顶
原创 17350人浏览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