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杯,敬自己!丨我爱问AI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主持人:王欣琳 发布:2025-09-07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最近,各大短视频平台刮起“敬自己”的风,引发无数网友模仿创作和评论。大家对着镜头举杯,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有人敬自己的坚强,磕磕绊绊地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有人敬自己的普通,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却毫不起眼;有人敬自己的三分钟热度,做事很难坚持到底……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为何要片刻放慢脚步,撕开生活的原包装,敞开心扉来“敬自己”?以往,人们喜欢为成功干杯,为喜悦祝酒,而在“敬自己”的杯里,究竟斟满了怎样的情绪与思考?一起来问问AI。

2025年9月7日《中山日报》04版。

◎问:为何要“敬自己”?与以往“晒成功”“晒美好”的潮流相比,这股“敬平凡”“敬失败”的风,其核心情感诉求是什么?

答:当“敬自己”的风潮在社交平台兴起,它与过往“晒成功”“晒美好”的潮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流量更迭,而是一场深层次的情感叙事革命。其核心情感诉求,是从追求外部认可的表演焦虑,转向寻求内在和解的自我认同。

个体诉求:对“完美焦虑”的反叛与寻求自我和解

以往“晒成功”的逻辑,本质是遵循一套主流的社会评价体系:通过展示财富、颜值、学历、旅行等“硬通货”来获取羡慕,确认自身价值。但这无形中构筑了一座“完美”高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敬自己”则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它的核心诉求是“反叛”与“和解”。一是反叛完美主义,主动展示“三分钟热度”“专业不对口而失败”等“瑕疵”,是一种对单一成功学标准的反抗。它宣告:我不再愿意被那套严苛的标准所定义。

二是完成自我和解,将酒杯举向那个迷茫、平凡的自己,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自我接纳仪式。它不是在庆祝失败,而是在肯定“即使失败,我依然值得被尊重和关爱”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将自我价值从“做事的结果”剥离,重新锚定在“存在的本身”和“尝试的勇气”上,极大地缓解了焦虑,获得了情感上的释然。

社会层面:“内卷”下的情绪出口与“真实社群”的构建

“敬自己”风潮的兴起,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土壤。

一是对“内卷”无力的集体回应。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努力未必有回报已成为一代人的共同体验。“敬自己”为这种普遍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被公开许可的宣泄出口。它承认了现实的艰辛,并将这种承认转化为公共话题,极大地缓解了个体的心理压力。

二是构建“真实同盟”寻求归属。 “敬自己”构建了一个基于共情的“平视”社群。当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平凡瞬间,评论区里“世另我”的回应会瞬间汇聚成情感暖流。这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发现,产生了强大的社群归属感。人们通过分享脆弱,反而找到了更坚实的情感连接。

文化层面:从“审美”到“审真”,真实感成为新叙事

从文化趋势看,这标志着大众对内容消费的偏好从“审美”转向“审真”——即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过度修饰的“滤镜美学”已令人疲惫,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真实故事,因其可信而显得格外珍贵。

“敬自己”的叙事,因其不完美而显得鲜活、可触摸,从而拥有了更强的共情能力和传播力。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榜样,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同伴故事。这种对真实性的渴望,正在重塑社交媒体的叙事规则。

综上所述,“敬自己”的杯中所敬,并非失意本身,而是在失意中依然前行、在平凡中依然珍视自己的那个灵魂。它映照出当代年轻人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真诚地热爱自己,并在此过程中,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携手前行。

◎问:“敬自己”与“躺平”“摆烂”“发疯文学”等网络流行现象有何异同?它们折射出Z世代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敬自己”“躺平”“摆烂”和“发疯文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下互联网,特别是Z世代群体中一套复杂而互文的情感话语体系。它们看似态度迥异,实则同根同源,共同折射出一代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生存策略与精神图景:一种在“无力”与“韧性”之间的摇摆与自洽。

核心异同:消极姿态下的积极内核

这些现象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源于对传统“成功学”叙事的不满与反抗,是面对社会“内卷”、高房价、就业压力等现实困境时的一种情绪宣泄和心理防御机制。

然而,它们的内核与走向截然不同:“躺平”与“摆烂”代表着对外部的消极撤退;“发疯文学”是一种无序的情绪宣泄,“敬自己”是指向内部的积极和解。它同样始于承认不完美和困境,但它的终点并非撤退或宣泄,而是自我接纳与价值重塑。它的姿态不是“躺平”“摆烂”,而是“举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对自我价值的重申和鼓励。

折射出Z世代精神图景:在悲观中乐观,在和解中前行

这幅由多种现象共同拼凑出的精神图景是复杂且矛盾的,但绝非绝望:

一是清醒的现实主义与柔软的韧性。Z世代远比外界想象得更清醒,他们对现实困境有冷峻的认知。但“敬自己”表明,这种悲观并未导向彻底的虚无,反而催生了一种基于低预期的韧性——既然成功很难,那我先学会欣赏和鼓励那个还在坚持的自己。

二是高度的自我关注与情感疗愈。他们将目光从宏大的社会叙事更多地收回至个体生命体验。他们不再等待外界的褒奖,而是主动地、集体地开展自我疗愈,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三是矛盾与自洽的统一。他们可以一边用“发疯文学”解构一切,一边又用“敬自己”重构意义。这种在“消极”与“积极”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正是他们应对复杂世界的一种独特策略。这是一种“在认识到人生可能毫无意义之后,依然决定为之举杯”的深刻自洽。

总而言之,“躺平”“摆烂”是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而“敬自己”是转向内心的答案。它们共同描绘了Z世代的完整心路历程:从感受到压力,到反抗压力,最终与背负压力的自我达成和解。这幅图景的关键底色,并非彻底的放弃,而是在看似悲观的基调下,顽强生长出的、一种充满智慧的、柔软而坚韧的生命力。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红包、“显眼包”就位!周日见!
24754人浏览   2025-09-05
全市停课!中山台风预警再升级
17027人浏览   2025-09-07
这场“生命保卫战”超过30天……
16280人浏览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