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那段血与火交融的峥嵘岁月,中山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合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中山抗战印记——忆往昔·看今朝”系列报道。通过走访中山抗战遗址(旧址),透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片段,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清晨的阳光穿过西桠小区的林荫道,洒在西桠创新幼儿园门口的红色小书屋上。小书屋的玻璃窗擦得锃亮,里面整齐码放的《孙康与横门保卫战》等书籍,仍散发着悠悠墨香;几步之外,粗壮的大榕树正舒展着枝叶,400多年的树纹里藏着岁月的密码;不远处的村道上,几位晨练的老人坐在石凳上闲话家常,孩童的笑声从幼儿园院墙内隐约传来……这里曾是中山县立第七小学,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在此成立,硝烟弥漫的年代,无数热血青年誓死捍卫家园。如今,旧址已难觅当年踪迹,但红色基因仍然在西桠小区的血脉中悄然流淌。8月20日,记者走进这座镶嵌在乡村肌理中的红色旧址,触摸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追溯抗战岁月 重温红色记忆
这棵树龄超过400年的古榕树,是这片土地最年长的见证者。当年,进步青年们就在它的绿荫下集会,热烈讨论着救亡图存的方略。

时间回溯到1937年底,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以县立第七小学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在此建立起秘密活动基地。1938年底,中山县委在此举办第一期游击干部训练班,来自各区党支部的干部和武装骨干,如欧初、卢德耀、谭光耀等50多人,成为中山抗日游击战争的首批火种。游击训练班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管理模式,实行军事化管理,过集体生活。学习内容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作思想上的准备。
“后来,中山县委还在这里先后开办多期党员学习班和游击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擅长打游击战的干部,不少人都成为了珠江三角洲乃至粤中、粤北敌后游击战争的骨干。”古榕树旁的宣传墙前,曾任火炬高新区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欧锦强轻抚着墙上泛黄的资料,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下来:“这些资料都是我多年前逐页核实整理的,当时还走访了多位健在的老战士,现在每次来看,好像都能看见他们在榕树下练刺杀、油灯下学战术的场景。”

树影婆娑间,欧锦强的目光停留在宣传墙上一张黑白照片上,照片里的旧课室、篮球架,将思绪拉回到1938年12月9日,空旷的操场上挤满了来自全县的进步青年。他们胸前佩戴着徽章,在“一二·九”运动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共同见证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时任县长张惠长担任总队长、孙康任副总队长的消息,像一团火点燃了全场,2000多位青年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同黎明前的星火,在那一刻凝聚成不可逆转的力量。
很快这支新生的“抗先”队伍便迎来了实战考验。1939年7月至9月,日军两次试图从横门登陆,中共中山县委以“抗先”名义成立的横门前线抗日支前指挥部,在极短时间内动员起千余名抗先队员和妇协会员。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抬担架、运送弹药,穿梭于战壕间抢救伤员。“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横门防线如同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最终迫使日军撤退。”欧锦强指着展板上“两次击退日军”的记载,停顿片刻道:“这样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团结力量,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传承先烈精神 开展红色教育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如今,当年的县立第七小学已变身为西桠创新幼儿园,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正以更生动的方式滋养着新一代的成长。

走进幼儿园,位于古榕树旁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楼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几位工人小心翼翼地给墙面刷上朱红色涂料,鲜艳的色彩与古榕树的苍绿形成鲜明对比。园长樊婵安望着施工现场,眼神中透着期待:“开学后,孩子们就能在装饰一新的红色教育展厅里,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了。”
据了解,为了用好红色资源,大楼一楼展厅内,常年陈列着从“一二·九”运动到横门保卫战的珍贵影像和文字资料,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革命故事,在心中埋下信念的种子。每年幼儿园也会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队,如研学团队、党员干部等,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樊婵安表示,升级完成后的大楼和展厅,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未来进一步丰富红色教育内容提供坚实支撑。针对部分陈列破损的问题,园方正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争取修复和更新更多展陈内容。同时,园方也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红色教育课程。例如通过绘本、动画、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红色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孩子们。
依托红色资源 促进乡村发展
红色基因不仅是精神的滋养,更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西桠小区相关负责人黄进介绍,小区内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共有两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旧址和朱卓文故居。眼下,小区正围绕相关资源,擘画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除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我们还将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旅项目开发。”从幼儿园出来,拓宽的村道旁,新栽的绿树正迎风摇曳,展现出勃勃生机。黄进望着远方,满怀信心地说:“结合红色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我们还计划将正在筹划的‘军博园’项目整合进来,设计出红色文化+名人足迹+生态休闲的特色游览路线,既能吸引周边市民和研学团队,又能生动传播红色故事和本土名人事迹。”
在他看来,红色旅游的发展将形成连锁反应:人气带起来了,乡村旅游、餐饮等配套服务就能跟着发展,这不仅能为小区居民增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真正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新动力。

如今的西桠小区,红色文旅发展路径日渐清晰,生态与人居环境也同步升级。长堤路已完成全面改造,路面硬底化、增设停车位、鱼塘景观化改造等工程,让这里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今年完成的8个生产队土地资源整合,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夕阳西下时,古榕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覆盖了幼儿园的院墙,也覆盖着墙外新铺设的柏油路面。87年前,这里的年轻人用热血守护家园;如今,他们的后辈正用双手建设家乡。风吹过榕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故事,永远有人倾听,永远有人传承。
【策划/统筹:黄凡 明剑】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