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大涌镇起凤环社区的380余亩稻田如绿毯般铺展,整洁的村道蜿蜒穿行,空气清新宜人。叠石村种植大户余龙生正操纵着植保无人机,按照既定路线精准施肥、喷药。
去年以来,大涌镇以“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为抓手,全面推行“统租统管”模式,实现了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8月18日,大涌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曹浩林指着连片稻田介绍,大涌镇已推进农用地连片整治统租统管3000多亩,恢复耕地400多亩,为农业现代化项目的引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典型镇、典型村的创建,强化人居环境整治与风貌规划,打造具有隆都特色的典型村连片风貌带,不仅破解了碎片化管理难题,更推动耕地保护向生态价值与文商旅价值的深度转化。

“统租统管”:
让零散地块“蝶变”连片良田
大涌镇农用地曾面临“小散乱”困局。起凤环社区380亩稻田曾被20多位散户分包,窝棚林立、垃圾遍地;安堂社区517亩鱼塘因散养户乱排污水沦为“黑臭死角”。这种碎片化经营模式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管理成本,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

曹浩林深有感触地表示:“统租统管模式是解决农用地碎片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监管,不仅能改善乡村环境,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大涌镇农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整合临近到期的农用地,通过“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等措施,实现土地的合并发包和连片利用。
2024年以来,安堂社区、起凤环社区和旗南村的10宗共计2950余亩农用地实现规模化流转和现代化养殖转型。昔日田间环境黑点,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示范亮点。如今,起凤环稻田由两位种植大户集约经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应用实现稳产高产;安堂社区以“现场考察+民主决议”方式引入高标准养殖大户,连片租用大西围202亩鱼塘及第三丘、七顷、草嘴围517亩鱼塘两个片区养殖脆肉鲩,两个片区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40万元收入。
融合增值:
稻田经济激活文旅新活力
耕地保护不止于产量提升,更催生“农业+文商旅”融合模式。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落,“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的祖籍地,南文社区正依托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田园风光,积极发展多元文旅业态。

8月18日下午,记者在南文社区“朴树下”区域看到,70亩稻田夏收后已种上碧绿的秧苗,另外一半正准备种植圣女果和草莓。这片被民居环绕的圆形稻田,构成了一幅宜居、宁静、美丽的乡村画卷。
站在开阔的稻田边,南文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萧建新向记者介绍,这片农田多年前因缺乏有效规划和治理被闲置,2021年,社区将这70余亩耕地整体外包,转型为绿色休闲农场。这一变革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10万元,更激发了社区新业态的发展。
“我们借助黑臭水体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对稻田周边的80多户农房进行了升级改造。”萧建新说。这些变化吸引十二三家商户入驻,有茶饮店、工作室等,其中8家为青年返乡创业项目。
昔日的黑臭水体经过综合整治,已蝶变成碧波荡漾的水景公园。现在,“朴树下”街区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每天平均人流量接近3000人次。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萧建新透露,南文社区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借着萧友梅“特色文化村”的建设,完善稻田栈道,增设灯光设施,新增一个兼具观光功能的停车场,提升南文公共服务配套,并建设展示南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成就的村史馆,让村民、游客更好地了解南文。
一旁的曹浩林告诉记者,大涌镇将打造“安堂—南文—大涌”典型村重点培育片区,建设大涌镇隆都文化风貌带,串联红博城、岐江河、西江画廊、卓旗山郊野公园,打造中山西部的文旅新高地。
生态赋能:
工业转型护航绿色未来
在守护耕地红线的同时,大涌镇还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优化盘活土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生态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改”3年来,大涌镇累计拆除整备低效工业土地1800多亩,为新能源产业园等高端产业的引入腾出空间。大涌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主任区伟雄介绍,大涌镇正不断优化城区布局,重点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完善基础配套融入中山市十大产业园建设;此外大力引进北京泓慧飞轮储能项目、大涌镇蛋白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等,通过盘活集体土地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大涌镇工业公辅中心,以“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实现供水、排水、供汽“三统一”。
中山公用大涌水环境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健指着施工图介绍道,中心分为取水中心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心两部分,主要为大涌镇洗水企业聚集区的18家洗水企业提供工业用水和后续工业废水处理服务。项目建成后,中心日处理废水5万吨,通过“多级AO生物反应池+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彻底解决洗水行业污染问题。
展望未来,大涌镇将秉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治理”理念,落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加速形成“良田连片、村庄优化、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利用新格局,推动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编辑 何淼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