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整治见良田沃野 | 黄圃镇:“统租统管”模式推动耕地集中连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鑫 发布:2025-08-21

8月18日下午4时许,黄圃镇横档村的水田一望无际,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一台红色拖拉机正破开泥水,巨大的轮胎碾出深深的辙印。目前,黄圃镇多块水田已进入晚稻播种期,此前成熟如绸布般铺洒的稻谷已被收割,农田经机器平整后,将陆续种下秧苗,新一轮耕种即将开始。

黄圃镇横档村水田内,一台红色拖拉机正破开泥水。受访者提供

黄圃镇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与工业重镇的融合区域。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该镇面临土地资源碎片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为破解土地发展空间瓶颈,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黄圃镇以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为契机,采用“统租统管”模式,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整治,黄圃镇已完成约1350亩水田垦造,形成了1个“千亩方”和多个“百亩方”。

零碎土地变身“文旅打卡点”

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下,黄圃镇横档村的水田无疑成了绝佳的取景点。稻谷未收割时,常有白鹭在此飞舞、嬉戏、盘旋,镜头记录下这些乡野精灵时而聚集、时而分散,时而低低地掠过稻谷,时而起舞于蓝天,与大片绿色稻田相映成趣,共同绘就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田园风光。

黄圃镇横档村的水田。受访者提供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这片良田曾是另一番景象——零碎的土地散乱分布,毫无美感。望着如今的乡村美景,横档村党委书记吴静霞感慨万千:“起初,村民们对政策不了解,担心保护耕地会限制发展。为此,我们付出了不少努力。”

为消除村民的顾虑,横档村鼓励党员承包户、种粮大户率先垂范,将自家田地建成“示范田”,让乡亲们亲眼见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增产增收实效。同时,村里建设了“稻田驿站”,发展观光农业。“当村民们发现良田美景也能吸引游客、带来收入时,观念就从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吴静霞补充道。

横档村建设了“稻田驿站”,发展观光农业。受访者提供

同样村貌焕然一新的还有黄圃镇石军村,这个有着悠久红色历史的村庄,以农业耕种和乡村文旅产业为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原本零散的田地得到规整,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升级。“农地统一对外发包后,采取大面积种植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还提供了就业机会。”石军村第一生产队队长黄作标介绍道,令他感触最深的是,近些年来村里游玩、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工作开展之初,我们的村民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会影响收益。我们便召开村民大会、生产队小组长大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比如创作相关主题的咸水歌、加强广告宣传等。”石军村书记郭宋华介绍道。当韵律强、歌词美的咸水歌唱响,黄圃镇这片岭南水乡一点点发生变化,零碎土地被整合在一起,原本的养殖鱼塘变成绿油油的稻田,乡村风景焕然一新了。

水稻单产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黄圃镇垦造水田项目于2023年10月正式动工,新增水田面积约1350亩。”据黄圃镇副镇长陈晓刚介绍,该镇通过灌溉优化、田道调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的坑塘水面垦造为水田。截至目前,石军村和横档村垦造水田项目已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正在开展后期管护和种植。

石军村垦造水田项目已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受访者提供

记者了解到,黄圃镇通过成立垦造水田工作专班统筹开展垦造水田工作,制定垦造水田工作实施方案,做好职能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其中,中山市黄圃临港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垦造水田工作的实施主体开展具体工作,该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潘玉宏介绍了当前项目开展的情况,她说:“项目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农业技术包括无人机种植、喷洒农药、机械化收割等,后续可增加智能化设备如病虫害监测仪器、水质检测仪器、自动灌排系统等。”

潘玉宏同时提到,该项目前期建设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垦造范围的原状大部分均为地势较低,根据设计规范要求,为实现自流灌排,需要回填大量土方,且对土质要求较高,需要符合农用地土壤相关标准的泥土用于构筑耕作层。填土与平整过程中迎来全年雨水最多的时间,对工期影响较大。

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后,又要攻克水稻种植品种选取的难关。“我们优先选取适应当地的品种,选择抗病虫害、耐高温高湿且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杂交稻或优质稻品种。”潘玉宏介绍说,同时考虑到新垦水田的土壤结构尚处于生态适应阶段,可能存在水分调控精度不足等问题,技术人员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平整土地、动态调试灌溉系统等针对性措施,逐步培育出稳定肥沃的耕作层。

将零散耕地改造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农田,对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具有多方面的显著益处,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可持续性。潘玉宏认为,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将会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品牌化种植,利用机械插秧、收割,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种植成本。

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圃镇垦造水田项目完工后的第一年(2024年),水稻平均单产达到790斤,次年(2025年)早造平均单产超过了800斤。

风景愈发秀美,产量显著提升,村民收入也随之增加……陈晓刚表示,下一步,黄圃镇将继续加强水田的管养和种植工作,确保稳产增收。同时,结合横石岛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文旅项目,以充分发挥其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编辑  何淼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271人浏览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