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一定要在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出现患者与医生都满意的效果。”中山市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副主任医师王爱萍表示,通俗地说,口腔正畸就是把牙齿变得更好看,但是,不同患者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患者与医生的审美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完美的沟通才能让口腔正畸成为恰到好处的双向奔赴。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前夕,在中山市口腔医院的内部评比中,王爱萍入选“我最喜爱的医生”名单。趁着休息时间,这位从2013年踏入口腔正畸领域至今、北京大学口腔正畸学硕士毕业的“口腔美容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坚信:牙齿矫正不仅是技术的精雕细琢,更是对患者人生的温柔重塑。
技术为基,精雕细琢每一颗牙齿
“矫正效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完成便难以逆转,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这是王爱萍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正畸医生的技术是一切的根本,从治疗方案的制定到最终效果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控。
王爱萍的技术追求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上。在为患者制定方案时,她会进行全面检查,拍摄X线片、拍照、扫描,再通过细致的测量分析,为方案提供坚实的客观依据。尤其是在拔牙这一关键问题上,她会反复考量,结合患者牙列拥挤度、牙齿突出程度、面部轮廓等因素,给出科学建议。这不仅考验她的专业判断,更依赖于多年积累的审美素养——既要符合公认美学标准中面部结构协调的科学比例,又要兼顾患者对美观的个性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患者感受,王爱萍在研究生时期便让师兄为自己进行牙齿矫正,亲身体验从戴上牙套到矫正完成的全过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明白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与焦虑,也才能在治疗中更精准地调整方案。”这种亲身体验让她在技术操作中更具同理心,也让她对技术的追求愈发严格。
如今,她仍保持着终生学习的习惯,除了日常看诊,晚上还会潜心设计和修改治疗方案,甚至在运动时都会思考如何优化矫正步骤。“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说正畸行业‘十年才能入门’,只有经手足够多的病例,才能在患者初诊时就预判到两年后的治疗效果。”12年来,王爱萍已接诊无数患者,从稚龄儿童到银发长者,每一个病例都是她技术成长的见证。

沟通为桥,用温柔化解恐惧与隔阂
“很多患者来之前,会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搜集资料,这成为患者的第一认知,然后带着想法来咨询。这时候,沟通就成了拉近与患者距离的关键。”王爱萍的患者以青少年为主,约占总数的80%,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占比达五六成,小学生约占两三成。
面对这群敏感、有主见的孩子,以及过度焦虑的家长,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沟通技巧。曾有一对姐妹让她印象深刻。16岁的姐姐牙齿轻微不齐不需要拔牙,很快便接受了矫正;11岁的妹妹因龅牙导致开唇露齿、露龈笑,常被邻居调侃“是捡来的”,内心十分自卑。当得知需要拔牙矫正时,妹妹吓得躲到妈妈身后,拒绝治疗。王爱萍没有强迫,而是轻声对她说:“别怕,拔牙听起来吓人,但姐姐的‘魔法牙套’会让牙齿变整齐。等你准备好想变漂亮了,我们再开始,好吗?”她建议家长让姐姐先做示范,让妹妹在日常中慢慢了解矫正过程。
一年后,12岁的妹妹主动要求治疗,在治疗中,王爱萍每次操作前都会轻柔解释,复诊时让她通过镜子看到牙齿的变化。两年后,妹妹的龅牙问题彻底解决,曾经躲闪的眼神被自信的笑容取代,姐妹俩成了邻里称赞的“漂亮姐妹花”。

“有个初三女生,来咨询时全程自己做主,父亲几乎不说话。我从她朋友圈发现她很叛逆,常抱怨家长,但矫正结束后,她变得成熟,与父亲的关系也缓和了。”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王爱萍的沟通方式也各有不同。面对有主见的孩子,她会让家长多参与,尊重孩子的选择;遇到叛逆、沉默的孩子,她会特意询问其意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王爱萍说,矫正过程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改变牙齿,还能见证孩子的成长,而沟通正是推动这种改变的催化剂。
她还特别注重让孩子参与治疗决策。比如选择钢丝牙套还是透明牙套时,有些家长为了“便宜”或“省心”直接替孩子决定,王爱萍总会提醒:“每种牙套都有优缺点,这些需要充分告知孩子,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来选择更适合他们的牙套。”这种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减少了与家长的误会。
初心为光,见证笑容里的人生蜕变
“矫正结束后,有些患者的孩子出生了,还会带孩子来咨询;有些妈妈看到孩子矫正效果好,也会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来做矫正。”在王爱萍看来,正畸医生的幸福,莫过于见证患者因牙齿改变而发生的人生蜕变。

她曾接诊过一位因严重颌骨畸形接受矫正和手术的患者,多年后,这位患者带着两岁的女儿来咨询,担心孩子会遗传“地包天”。“看到他们对我的信任,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还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儿子早已成家,因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没能矫正牙齿,一直心怀遗憾,退休后经济自由了,特意来找王爱萍做矫正。“她说‘现在终于能圆年轻时的梦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仅在矫正牙齿,更在帮他们弥补人生的缺憾。”

寒暑假是王爱萍最忙碌的时候,最多时一天要接诊四五十个孩子。工作压力虽大——既要应对患者对美观的各种要求,又要承担医疗操作的风险——但每当看到患者从“不敢露齿”到“笑口常开”,她便觉得一切辛劳都烟消云散。
“每一副矫治器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托付,未来,我愿继续做一名‘笑容匠人’,用专业、耐心与温度,为更多人铸就健康灿烂的自信人生。”王爱萍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

王爱萍简介:
中山大学口腔医学本科,北京大学口腔正畸学硕士,韩国庆北大学口腔正畸学海外研究生。现为中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深圳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中山市2024年第一批社会公益与基础研究项目。曾多次在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发表演讲、专业技术学习班授课。从事口腔正畸专业十余年,擅长儿童早期矫正、青少年和成人固定钢丝矫正、隐形矫正、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王爱萍部分荣誉:
2014年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前方牵引对唇腭裂术后替牙期反合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发表论文“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合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
2018-2022年连续五届中山市口腔病例大赛一、二等奖。
2019年获第十四届WMIA世界微种植支抗年会最佳病例并发表演讲。
2022年获全国口腔正畸学术年会之正畸健康美学病例二等奖。
2022年第二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MIA微种植支抗技术专场发表演讲。
2023年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十六届WMIA世界微种植支抗年会并发表演讲。
202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投稿入选论文汇编。
2021、2022、2024年均入选全国Damon百强病例。
编辑 徐世球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