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百年酸子树“开枝散叶”:种子培育成苗,移植海内外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发布:2025-07-28

7月28日上午,孙中山故居门前,孙中山先生亲手种下的酸子树,依然是游客最爱参观和合影的“景点”。旁边,工作人员正用竹钩将成熟的豆荚剪下来。近段时间,酸子树果实陆续成熟,这些果实被收集起来用于新苗培育。十多年来,新培育出的酸子树苗在多个城市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凝聚家国情怀的“绿色使者”。

孙中山先生亲手种下的酸子树是游客最爱参观和合影的“景点”。 记者 文波 摄

新收下的种子
被送入花场培育

“啪哒”“啪哒”……深褐色的豆荚应声落地,工作人员捡起来查看,发现好几个里面都是空心,还有的没有长成豆,只有两个剥开来是形状完好的豆子。“很正常,这棵酸子树今年已经142岁了,每年能够选出几十颗好的豆子来就很不错了。”工作人员一边手不停地打豆荚,一边解释。

工作人员正用竹钩将成熟的豆荚剪下来。 记者 文波 摄

在郭沫若先生笔下,以龙之态“守护”孙中山故居的酸子树,向来备受游客喜爱。不一会儿“剪豆荚”场面就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认真倾听工作人员讲解新苗培育。同一个花坛内,另外一棵年轻的酸子树正是由这棵酸子树的果实培育而来,如今也已经陪伴母树60多年,两棵树相伴一起成为游客眼中“伟人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场景。

孙中山故居工作人员胡剑文介绍百年酸子树的相关情况。 记者 文波 摄

半个小时过去,成熟的豆荚已悉数被剪下。孙中山故居工作人员胡剑文和同伴处理之后发现,这次有十多豆子可用。他长期负责孙中山故居园林管养和名木保护,收豆荚和培育新苗是他和同事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每年,酸子树5-9月份开花,然后结果,果实到第二年的5月陆续成熟,我们就开始摘果培育。”胡剑文说,今年5月份收过一次豆荚,大概筛出了十多粒豆子,已经种在了故居后山花场,这次又收了十多粒。

一批批酸子树苗
被移植到多个城市

孙中山故居后山花场距离故居景区约500米,十多亩的山地种养了故居园景所需的多种盆栽以及一片酸子树苗地。高度各不相同的酸子树苗树龄也各不相同,从十多年到一两年,高的接近2米,矮的只有三四十厘米。为了让树干长得更壮直,养护师傅为每棵树苗都搭建了支撑架。

孙中山故居后山花场酸子树苗地。 记者 文波 摄

旁边的大棚内,今年刚摘下的酸子树种子被放入在花盆中培育,一个多月后会出芽,而当日摘下的种子需要先在水中浸泡两三天才能种入盆中。

酸子树种子摘下后被养入花盆中培育,一个多月后会出芽。 记者 文波 摄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出芽,大约能出一半,后面真正长成的大概能接近一半。去年比较好,种了50盆,最后成活了33盆。”管护张师傅对酸子树的历史了如指掌,也因此对培育新苗格外上心。他说,盆中的土需要选用有一定含沙量的,不容易板结,待树苗长到25-30厘米高、根系比较健壮之后就移入土中,让树苗自然长大。广东的亚热带气候,对生长在热带气候的酸子树来说不是最好的,但也还可以适应。“种的时候要选在向阳的地方,冬天温度太低的话,需要做一些保暖措施,其他问题都不大。”张师傅说。

成熟的酸子树豆荚和果实。 记者 文波 摄

今年3月12日植树节以前,这片酸子树苗地的树苗更多一些。当天,孙中山先生的后人亲手将两棵酸子树苗栽种在故居内最向阳的地方。当天,一批高度超过1米的酸子树苗被赠予广州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广州市黄花岗公园等广州多个孙中山纪念场所、学校、公园和中山的一批学校、公园。而在此之前,新培育出的酸子树苗已经走入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酸子树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中山正在将伟人的精神播撒至更广阔的地方。

>>>延伸阅读<<<

孙中山故居庭院内的酸子树是1883年孙中山先生从檀香山带回种子并亲手栽种。1931年后,这棵树虽被台风所袭倒卧,但它依然呈卧龙的姿态盘踞着向上生长,至今已历经142年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因其具有生动的历史文化承载、长势独特、珍奇稀有、极具代表性,2006年入选了《中华古树名木大全》,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市唯一的一棵名木。这棵古树不仅是孙中山先生早年投身革命的历史见证,更承载着其“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与“植树强国”的生态实践,成为中山人传承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象征。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