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谢如祥:力所能及挽救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卢兴江 发布:2025-07-22

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7月21日在京召开,40名个人和10个群体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中山市西区街道居民谢如祥和队友范江涛(河南省新郑市人)名列其中。2023年5月18日,两人在冲顶珠穆朗玛峰(下文简称“珠峰”)剩余不到400米时,发现一名生命垂危的攀登者,他们毅然放弃登顶机会,选择救人,被传为佳话。

谢如祥。(资料图片)记者 冯明旻 摄

7月22日,远在湖南工作的谢如祥接受了记者电话专访。提及获此殊荣,谢如祥说:“珠峰救人只是机缘巧合,过誉了,有些受之有愧。”至于放弃冲顶会不会留下遗憾?谢如祥轻描淡写:“冲不冲顶珠峰,已经不重要了!”

挽救他人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记者:这次与河南省新郑市队友范江涛因在珠峰接力救人的见义勇为行为,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你怎么想?

谢如祥:因为获奖群体只能有一个人到北京领奖,我的队友范江涛去了。实话讲,获此殊荣,我没有太大的心理变化,依旧是平淡的一天。2023年5月18日,在8000米珠峰南坡的寒风中救人后,媒体报道了我们的事迹,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画一个句号了,因为珠峰救人只是机缘巧合,很平常的事。媒体报道后,我们已经获得一些荣誉,我都觉得有点多了,过誉了。

虽然冲顶珠峰是每一个登山人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为此我准备了几年,花费了几十万,在珠峰底下熬了几十天。为了救人,突然放弃冲顶,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是,要说冲顶成功的意义有多大,我认为就是自己过一把瘾,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望。从这个角度出发,力所能及挽救他人生命,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1991年,我作为北大山鹰社成员,与队友一同冲顶新疆慕士塔格峰时,途中遇到三名韩国登山者冲顶后没了力气,身陷困境。我和队友果断放弃冲顶机会,决定轮流背人,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艰难前行,最终将三人安全送回营地。此外,2022年6月,我在攀登云南哈巴雪山时,也曾帮助一名山西小伙脱险。做这两件事都是当时我们大脑的自然反应,成功救人后,内心会感到踏实。

“冲不冲顶珠峰,已经不重要了!”

记者:冲顶珠峰过程中,选择与队友一起搭救深陷困境的陌生人,现在想来会不会有些许遗憾?接下来的时间里,你还会继续登顶珠峰,实现心中的愿望吗?或者还有其他更高的登高挑战?

登顶珠峰时的谢如祥。受访者供图

谢如祥:准备了很久,没能完成冲顶珠峰,其实没啥遗憾的。碰到人命关天的事情,肯定要先救人,否则可能留下终身遗憾。在我的心中,救命永远比冲顶更重要。再说,如果你处于危险状况,从内心来讲,也渴望有人这样来救你。目前我在湖南工作,也给中山一些企业做顾问。两年前的事情再度被社会关注、被媒体报道,老觉得不适应。毕竟救人这件事,就是自己当时的自然反应,是一种本能,很多人遇到,也会这么做。

我们有一个登山爱好者团队,团队制定了“7+2”规划,目标是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加上南极点和北极点。目前来说,我已参与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关于冲顶珠峰这个梦想,目前还没有新计划。我认为珠峰上次已经接纳了我,让我攀登过,其实冲不冲顶,已经不重要了。虽然自己是登山爱好者,但也要考虑身体状况,得对大自然保持应有的敬畏。

挑战高峰险峻,需要理性对待

记者:你还有没有其他话想通过《中山日报》对包括登山爱好者在内的市民说,或通过珠峰救人这件事,做一些必要的提醒?

在中山作分享的谢如祥。受访者供图

谢如祥:攀登高峰几乎是每一个登山爱好者追逐的梦想,但在挑战过程中,应理性对待。通过媒体,我们也看到一些网红为了博取流量,在打卡攀登知名险峰时,故意把过程说得很轻松、很容易。其实这会误导人,让他们认为包括珠峰在内的险峰都非常好攀登。这也是登山事故频发的一个原因——很多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听信他人之言就直接上路了。比如攀登珠峰,不仅需要充足的体能储备、专业的装备、经验丰富的向导,还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攀登。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每走一步都充满困难和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失去生命。

“8000米以上无救援”是登山界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你真想去挑战高峰,比如登珠峰,重要的不是能继续攀登,而是要学会撤退。许多登山爱好者正是不懂得合理分配体力,没有倒在冲顶过程中,而是倒在了撤退途中。8000米以上,如果你倒下了,可能没有人救你,因为大家都在拼尽全力,搞不好还会受牵连,倒在雪山中。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今日大暑:树木葱茏,夏意正浓
推荐 16802人浏览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