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位于中山市华佗山公园的“10元动物园”和它的园长潘新葵在社交媒体爆红,开了10年的动物园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一时成为本市打卡热点。
“10元动物园”何以“出圈”?笔者认为它打破了往常的文旅产业边界,给了大众满满的“情绪价值”,是情绪消费的具象化体现。这波流量应当给中山文旅业以思考:在各地文旅“内卷”加剧的当下,如何撬动“情绪消费”?
“10元动物园”火爆的路径如下: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测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接着线上流量转到线下,本地及周边城市网友专程“打卡”,网友将在现场打卡的图片和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后,又收获一波流量。——线上线下的流量交替发酵,潘新葵和他的动物园迎来了10年来最“高光”的时刻。
“10元动物园”为什么能火?笔者认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情绪价值”,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具体而言,潘新葵让网友看到了他们认同的精神形象:他喜欢和爱护小动物,坚持10年开着动物园,尽管长期门可罗雀也没有放弃;他整个人洋溢着热情、乐观、松弛、开放的精神面貌,对顾客耐心讲解,看不出被生活“毒打”的模样;动物园收费便宜,门票只要10元“良心价”,和现在各大消费场所动辄成为价格“刺客”形成鲜明反差。
在节奏如此紧张、匆忙的城市,有这样一处动物园,只需要花10块钱就可以得到简单的快乐,成为了都市人情绪释放的出口。可以说,潘新葵引发的情感认同远远超出了动物园本身带给消费者的旅游价值,这正是情绪消费中“我乐意、我消费”的最直接体现。
据了解,2001年,“情绪价值”一词首次被提出,这是从理解顾客和企业的关系出发提出的新概念——如果顾客的情绪收益大于情绪成本,那顾客就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就是情绪价值。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简单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对情感、情绪价值的倍加重视。
近几年突然火爆的现象级网络事件背后都有此共同的特征。比如“晓华理发店”、淄博烧烤、“特种兵”旅游、村BA、天水麻辣烫等等,都为消费者找到了情感的入口,他们借由这些普通事件满足个人情绪宣泄和治愈的同时,托起了网络“泼天流量”和线下火热消费。
“10元动物园”的热度能持续多久还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它应该给中山文旅产业以启发:市场正在快速变化,当大批的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时,我们如何打破传统的文旅边界,跟上年轻人的需求?当各地文旅加快“内卷”,我们能否从“情绪价值”切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撬动“情绪消费”新“蓝海”?
相关新闻>>>
10元动物园何以“爆火”?答案藏在“动物奶爸”的笑容里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