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一个斜风细雨的早晨,68岁的张洪益又一次回到中山客运口岸(俗称“中山港”)。这天,是该码头运营的最后一天。三天后,新的中山客运口岸将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正式启用。
从事航运45年,在中山港工作31年,“这期间往返中山香港大约有31000次吧。” 从第一代客轮的船长开始,张洪益先后驾驶过“秀丽湖”“翠亨湖”“中山”等客船。故地重游,回忆如潮水般溯流而上,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的那个春天。
客船一度采用“飞机引擎”
“益哥,好久不见啊!” 从入口,进入商场,直到登船,一路上都有工作人员热情地与张洪益打声招呼,寒暄几句,他们是老熟人了。
1979年,自广东省航运学校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广东恩平人张洪益被分配到中山航运公司。最初几年,他是在岐江河边的码头驾驶货船。1984年9月5日,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急需客轮工作人员。张洪益与十多个同事便被调了过来。1985年2月9日中山客运口岸正式通航。
“与此前驾驶的货船不同,我们必须考取客轮驾驶证。客船的安全指标更高,尤其是在消防安全、应急措施方面。” 作为客轮的船长,张洪益一直做到2016年年底退休。
他说,一些乘客会习惯性地将中山港的客轮称作“飞翼船”,那是受当年澳门来往香港的客轮是喷气式飞翼船的影响。其实,中山港使用的是高速客轮,但在珠三角一带也算是技术领先。据悉,第一代客轮“秀丽湖“建造于挪威,载客量为291客位,航速28海里/小时。后面的“逸仙“和”中山”,更是一度应用了飞机引擎。“后来可能考虑到油费成本太高,加上使用寿命到期, 又换回了奔驰MTU高速引擎,一分钟能达两千转。” 张洪益说,如此一来,尽管行程会慢了十多分钟,但能将油耗降低一倍。 2018年,四艘碳纤维高速客船在中山港投入运作,可谓第三代客轮,更加环保、快捷。
驾驶客船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因为采访的缘故,11月25日的早晨,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跟随张洪益走进了第三代客船“中山26”的驾驶舱。由乘客舱的中心,爬上一条狭窄的小楼梯,便可抵达船长的座位,但见操作台连接着玻璃窗,视野豁然开朗。然而,当年,坐在驾驶座上的张洪益却无心欣赏眼前的海景,他一刻也不能松懈。
“客船驾驶员的责任很重,特别是遇到天气不好时,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行船这么多年,每逢三四月份,都是他最为紧张的时候。有一次,遭遇大雾,他无法看清码头,虽然有雷达和测深仪,也要靠丰富的经验。“逆水停泊时,我们需要先扔条缆绳到码头,慢慢地挪进去。现在要好多了,船尾会喷水,可以通过水压的相互作用,横着移动。”
停泊靠岸时,最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他需要左右开弓,两只手同时操作两部独立的主机。在他的船长生涯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泊船。“一次在春季,风雨交加,我怎么停都泊不上码头,唯有重新驶出至水面,将船头顶着东北风,以免船身被吹倒,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另一次是发生在仲夏,夜航去香港,也是骤然天降雷雨,看不清码头在哪里,水手和大副都帮忙上船瞭望,等天气好转了,我们才停靠码头,足足比预期时间迟了一个小时。”
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张洪益从来都不会晕船。哪怕是三号风球过后,海浪仍有较大起伏时,“就算是船员,也在船舱里被摇得想吐了,但或许是因为要开船,我们精神很集中,所以并不觉得晕。”
早年的船员兼做厨师
对中山和香港两地的人们而言,中山港的建成,无疑大大方便了中山与香港及周边沿海城市的交通。在此之前,人们往返香港和中山需要绕道广州或澳门,舟车劳顿,耗时半天。而中山直航香港后,单程仅需1小时30分钟。如此利好,码头始一开通,就客流如鲫。
有数据统计,1985年开通当年,中山港客运量便超过20万人次。1987年,客运量首次突破50万大关;2002年,客运量首次超100万人次。2004年12月10日,开通中山往返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中山港成为珠江西岸首个直航香港国际机场的口岸;全年客运量创开港以来最高纪录,达1133750人次。
身为船长的张洪益,也借由中山港,见证了改革开放中的两地民间交往的变化。他说,上世纪90年代,乘船的多是香港客。特别是邓小平南方之行后,香港客的数目更是呈现‘井喷’。2000年初期,很多香港旅行团会选择乘坐中山港客轮来中山游玩,返程的他们手中多提着如杏仁饼之类的中山特产。而待2003年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通以后,中山人赴港旅游的数目大幅上升。
“新船更是几乎班班爆满。票需要提前购买,甚至要找熟人才能买到票。“ 张洪益笑道,“各个人回来都是大包小包,尤其是在假期。”
25日在口岸入口,我们遇见66岁的市民甘英娴,她是1989年第一次在中山港乘船,那时的签证,还需要她在香港的姐姐担保。“当时的心情真是好欢喜。“ 回忆中,她仍不禁微笑,”客轮上的工作人员很好,见你有什么不舒服,都会过来关心问候。“
她旁边的另一位旅客,是来自香港的陈仿阳,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经常在此乘船来往中山香港。“每次走进这里,都感觉很温暖,好像返屋企。”他表示,在这里乘船准时、快捷、方便、舒适,很适合像他这样的商务旅客。“每次在船上,我都会食返个牛腩面,非常好吃。”
老乘客的回味无穷,也让老船长张洪益感到由衷的高兴。早在上世纪80年代,船上就开始提供餐饮服务。早期推出有炒面、炒蛋、瘦肉面等,后来发现卖牛腩面最方便,也最受欢迎,他们就将它设为主打美食了。“第一代的船上,只有八个船员,都是男的,船长,大副,轮机长,轮机员,电报员,加上三个水手。我们兼职做服务员和厨师。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增添了女服务员。” 除了面食,船上还供应咖啡、奶茶、柠檬茶和可乐。“早期的可乐,都是从香港进口。”他笑道。如今船上的餐饮菜单更加丰富了,分为面食、热饮、冷饮、零食四大类,超过二十种选择。
曾在《东星号大劫案》“露手”
张洪益表示,现在中山香港两地的交通出行有了更多线路选择, 但他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搭船。“不需要像坐巴士那样兜兜转转。“
他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山最早的那一批去过香港的市民,且是日日出航:“平时一天四个航班来回,遇到节假日加班六个航班来回。“ 但他却没有多少时间在香港逗留游玩,通常等到船只需要在港检修时,他才有可能在工作之余,在香港走走。“大概每行够四百个小时就需要大修一次。”
倘若开早上八点的船,他必须六点起床,因此,平时上班时,张洪益都是在码头住宿的。每工作四天,就休息两天,休息时才会回家。他感叹,这些年来,也多得了家人的理解。尽管忙碌,有机会去香港时,他总会给女儿带回一点小礼物。“我的女儿是1983年出生的,在她小时候,中山还没有麦当劳,我就在香港给她买了一个麦当劳的开心乐园餐,里面有玩具,有时候也会带些饮料回来。”
拍摄当天,张洪益身穿一套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那是2017年公司发给他的工作服。那年1月,他退休了,但此后仍以指导船长的身份,协助新任船长的工作。“年满60周岁,就不能再驾船了,返聘后,我主要指导第二代船的船长尽快熟悉操作流程。” 他会与新船长同吃同住同工一个星期,无论日航夜航。可以说,直到2020年1月,张洪益才算真正离开他的第二个“家”——与他朝夕相伴多年的中山港客轮。
“风风雨雨,安全最重要,退休以后,正所谓饮得杯落啦!”他长舒一口气,哈哈笑道,在岗这些年,他可是滴酒不沾的。
“我从事这一行,纯粹是因为专业分配,但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谈到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张洪益稍作沉思,说道:“这么多香港的客人,乘坐我们的客船来中山探亲、度假、投资,我们也算是给中山的发展出了一点力吧。“
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我记得有部电影,叫做《东星号大劫案》(又名《1000万港元大劫案》),当年在中山取景……”
“哦,你是说那个电影啊。它就是借用我所在的‘翠亨湖‘号拍摄的。“ 张洪益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当年我载了一船的群众演员,行到如今深中通道附近又折返回来,他们就拍完了,他们也拍了我驾船的场景,不过我没有露脸,只露了手。“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统筹】杨骐玮
【文稿】记者 廖薇
【图片】杨骐玮 整理 (由中山市档案馆 中港客运联营公司提供);部分照片拍摄:记者黄艺杰
编辑 甘颖 二审 杨骐玮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