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攻坚战•中山治水丨南区街道:水岸共治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徐钧钻 发布:2024-11-02

傍晚时分,马恒河边的恩仲亭下坐着几位老人闲话家常。70多岁的恒美村村民李灿萍在一旁跳广场舞,说起马恒河这两年的改变,她滔滔不绝。“小时候我们就在这条河学会游泳。后来发展了,河涌逐渐变臭,我们都绕着走。近几年,这条河治好了,河水清了。政府还在周边见缝插绿、建设小公园,成为了我们做运动、乘凉歇息的好去处。”

马恒河位于中山市南区街道东部,从马岭村口沿马岭社区、良都社区汇入岐江河,全长3.4公里。从半空中俯瞰,它犹如一条绿丝带,蜿蜒在恒美村、沙涌村、竹秀园村的村口。

从高空俯瞰南区街道恒美村马恒河。记者 余兆宇 摄

水污染治理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区街道党工委委员杜公卿表示,三年来,南区街道紧紧围绕水岸共治、标本兼治的治理理念,以“六污同治”为抓手,依托“河长+治水”体系,全面落实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河涌水质持续变好。群众身边的人水和谐的亲水空间越来越多,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治水治出绿美好风景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恩仲亭下坐着几位老人闲话家常,刚放学的小学生从河边走过,在横跨马恒河的桥上嬉笑打闹。不远处的恒美球场,年轻人在打球,老人在跳广场舞。清澈的河水在村口缓缓流向远方,勾勒出一幅有层次感的绿美乡村画卷。

南区街道曹边村曹边涌旁的老宅。记者 余兆宇 摄

“早几年这里还臭得不行,村民都避而远之。”村民李灿萍所言不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附近多条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未经截污直排到河涌,超过了河涌的自净能力,河涌逐渐黑臭。三年前,马恒河被纳入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由市代建办统一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据介绍,马恒河治理方案以截污、治污系统为污染拦截与削减的基本措施,沿河新建截污井9个,截污管3.7千米,闸门2座,有效地提升了水质。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河涌局部生态修复,提升河道亲水性,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并以环境物联网为基础,构建了监控预警水务信息化平台,建成一个洁净、生态、亲水、智慧的城市健康河网水系。整治工程在2022年底完成。

在此基础上,2023年,南区街道河长办还启动“绿美河涌”工作,坚持水岸共治,将马恒河列入“绿美河涌”示范河涌。街道在马恒河河岸种植小叶紫薇,通过在河涌两岸见缝插绿,建设若干“四小园”,河涌两岸成了附近村民身边触手可及的绿美空间。“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空间,人的心情都舒畅了,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健康。”李灿萍说。

亲水环境吸引八方游客

同样纳入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的还有曹边新涌。从曹边村后的一座小山坳上不断有源头活水流出,经过新涌,流至水松基排洪渠,汇入北溪河。别看这是条小河涌,长度只有500米,河面平均宽度3米,曾经这里可是村里“脏、乱、差”的代表,让正在打造“美丽乡村”的曹边经联社党支部书记梁志国头疼不已。

纳入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后,市代建办以截污、治污系统为污染拦截与削减的基本措施,提升与保障水质,治理措施主要包含清淤工程、截污工程、岸线修复工程。整治工程于2022年底完成。

为提升区域防洪能力,实现岸线贯通,改善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推动河流治理与河湖水系相连通,进一步提升河涌的景观效果和社会效益,打造群众亲水、乐水、享水平台,南区街道利用“河长制工作激励金”对曹边新涌上游源头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河岸绿化提升、净化水植物增种(如菖蒲、再力花、美人蕉)等多项举措,切实提升河涌水动力,优化河涌水质量,同时为曹边村打造“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治理后的曹边新涌。记者 余兆宇 摄

整治后,绿美的新涌与周边的“左琴右茶”“安山公园”“安山文创园”等景观小院相映成趣。茶舍在河边摆放着三两桌子,成为很多游客驻足停留、品茗放空的地方。

中山市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商主管黎启倩这两年经常带着客商来村里考察。“印象中,曹边新涌在我刚来的时候还有些脏乱,现在整治过后,水质很干净,附近的绿化也做得很好,这里成为游客来到曹边村必打卡留影的地方。”黎启倩表示。

南区街道恒美村马恒河。记者 余兆宇 摄

马恒河和曹边新涌的改变是南区街道上下一心推进水污染治理的缩影。杜公卿表示,目前,中山还处于“治水”的攻坚期,南区街道将继续按照全市治水工作的统一部署,明确工程时间节点,以严和实的作风确保各项治水工作落实到位。“接下来,南区街道还将持续推进生态恢复,建设人水和谐福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活力滨水城市风景线,广泛持续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