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写在父亲节:打破成见,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郭锦润 黄凡 江慎诺 发布:2024-06-1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目前,中山已经有超20位爸爸备案“妈妈岗”,申请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现象令人欣喜。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持续低迷的低生育态势,影响着中国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对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为保障育龄妇女充分就业的权利,中山积极倡导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从政府推动到市场主导,从零星试点到遍地开花,经过实践检验的“妈妈岗”模式,在全省和国内多地推广,无疑令人欣喜。

但与此同时,作为新事物的“妈妈岗”,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谈论的问题是:“妈妈岗”,是否就只是“妈妈的岗”?一方面,社会上还有一些单亲家庭抚养、隔代抚养的情形,“妈妈岗”政策,需要更加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夫妻双方应当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而“妈妈岗”在字面意义上,就给爸爸们划了一道“豁免线”。

中山决定将“吃螃蟹”进行到底。随着“妈妈岗”政策2.0版(《关于进一步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若干措施》)上线,“妈妈岗”的适用群体从育龄妇女拓展到更多劳动者,补贴对象涵盖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这意味着,“妈妈岗”不再是妈妈们的专属,而是拓展到其他家庭成员。

必须看到,在传统观念下,女性因为被赋予了母亲的自然角色,在社会角色方面,也就习惯于将照料家庭的天平向女性倾斜。一些生育政策的制定,客观上也是鼓励女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但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固化“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让女性回归家庭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提升生育意愿。

如今,中山的“妈妈岗”政策2.0版,在完善政策公平性的同时,也释放了一种信号:要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分配模式,让育儿成为夫妻共同的责任和担当。从实际效果看,爸爸到了“妈妈岗”的家庭,应对家庭事务更加从容有度,夫妻关系升温、家庭矛盾减少,孩子能在更加和谐、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在我们看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从这样的“一小步”开始。夫妻双方都积极参与育儿,更容易建立起平等、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而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实践平等育儿时,将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为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注入动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期待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山的“妈妈岗”能够不断成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500多名师生同台挥毫泼墨秀书法
原创 28787人浏览   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