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丹||印泥说(艺坊/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小丹 发布:2023-03-10

守艺人

在古代,书画作品的完整性,离不开印章。印章所需印泥,必为朱红。朱红,即为正红,古时谓之正色。

古时的书法、画作,与现今作品不同。现今一幅书画作品,不可超过三个印章。而古代的作品,流传时间越长久,上面盖的印章也就越多。时常可见一幅作品里,有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印章。更甚者,乾隆年间,有些作品,乾隆皇帝每每鉴赏一次,便会在作品上盖上印章。

据记载,王羲之的《中秋帖》,上面竟盖有八十多个印章。那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墨客,在鉴赏作品后,为表示自己对作品的认同,同时也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懂得个中之意,便会在书法、画作上加盖自己印章。

印泥的出现,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之。当时书籍、信函的载体还只是绢帛、竹简,因此那时的印泥是一种泥土所搓成的泥丸封泥。直至,纸张作为载体而诞生,印泥也随之出现。

前日,偶然刷到一个介绍“藕丝印泥”的制作视频,真令人叹为观止。藕丝印泥,美名曰“龙泉印泥”,乃乾隆年间皇宫御用印泥。

视频大概十分钟。碧绿绽放的荷花池塘里,一位肤色黝黑、蓝衣黑裤的壮实中年男子,手持镰刀,在满塘荷色中觅寻藕梗。他就是藕丝印泥的守艺人。高人一筹的荷叶,在微风照拂下,风姿妩媚,轻摇曼舞。守艺人穿梭其中,细细找寻结实粗壮的藕梗。

割下的藕梗,堆放在池塘边上,捆绑成一扎又一扎。经过十天半个月的忙碌,终于完成藕梗的收集。守艺人将一捆捆碧绿藕梗,攀上一条如天梯般的崎岖狭隘的石阶,背回位于青山绿水环绕之中的那一间木屋。如此反复,也不知多少趟,才将藕梗全部背回,囤积屋外。此情此景,这间木屋,不由得让我想到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

守艺人在屋外的小石板上,摆上一个扁箩筐,边缘处,左右隔开空间各压着一根小木竹子。箩筐中,置放十数根藕梗,与一只眯着眼的大黄猫。阳光从它的毛发掠过,荡起丝丝金线。大黄猫蜷曲身子躺在箩筐中,也不动弹,似乎,它也知道为主人的抽藕丝尽忠职守,暂且当这纸镇石块吧。守艺人坐在一矮木凳上,微弓着背,手里拿着一截藕梗,一折,双手各捏半截轻轻向两边拉伸。只见,藕梗中那细如毛发如琴弦般的透明藕丝,被越拉越长。直到拉至中间部分好几根扯断,这才作罢,左右转动藕梗两端,使得藕丝的中间交叉,再将藕丝两端分别缠绕于那两根压于扁箩筐下的小木竹。等藕丝蓄积到一定数量,便将它们从木竹子上捋下来,放入一个小竹匾中。等小竹匾里的藕丝蓄满后,便会在上面遮上一层白纱布,再在白纱布上翻盖一个同样的小竹匾,放置阴凉处阴干,阴干时间一年以上。

如此日复一日,直至将囤于屋外的那一捆捆藕梗全都变成断截的一节节干枯藕梗之后,藕丝抽丝工序方算完工。

一块块矮木墩上,摆放一个个长方形白色搪瓷盘,从一个棕褐色酒坛子里缓缓倒入金黄的蓖麻油于盘中。在白搪瓷盘上盖上一块同样长方形状的玻璃,如此,晒上五载以上,方可完成蓖麻油之工序。

守艺人抱来一个石臼,又端来一个斑斑痕迹的木质长形盒子。拉开木盒子盖子,里边,是一块血红的朱砂。将朱砂放入石臼中,守艺人用石舂用力舂,直至朱砂变为粉末方才罢休。守艺人再往石臼中的朱砂粉末加入清水,将其和水搅拌均匀,将似血的朱砂水倒入另一罐中,石臼中留下沉淀的朱砂粉末,再继续注入清水。反复多次,名曰“朱砂飞水”。优胜劣汰之后仅存余下石臼中的朱砂粉末,这才被倒入一黑陶器皿中,置于阴凉处阴干。

守艺人又拿出一把黄铜小药秤,从药格子中依次取出麝香、黄金粉、藏红花、龙脑、犀黄粉、珍珠粉,将其放入秤中一一秤足,倒入一长椭圆柱黑陶药罐里,用小药舂轻轻舂着将其变为粉末,再倒入一浅色扁圆小木罐里,轻轻拌匀。端起已经阴干的朱砂粉末,与拌匀的药粉,一并倒入石臼中,用一扁平木竹片子慢慢将其拌匀。

冬去春来,守艺人端出陈年蓖麻油,小心翼翼地倒入小木碗里,用小木板片缓慢将其舀出适量滴入放置朱砂粉末与药粉末的石臼中,用石舂将其搅拌匀称。直至搅拌成黏稠细密的朱砂,如同红糯米黏糊。守艺人捧出阴干好的那一扁箩筐藕丝,掀开白色纱布,只见,里面的藕丝如块状棉花般蓬松柔软,却还不改藕断丝连的特质。他撕下一大块,将其放入朱砂黏糊中,用石舂顺时针方向阴力搅拌,直到藕丝已全然融入朱砂中,再也看不到一丝痕迹,再盖上一块四方玻璃,放在日光下暴晒。七日后,又将石臼抱于阴凉处放置,阴干三个月。三月已过,守艺人将石臼中已经成型的朱砂印泥,用扁木竹子舀起放入一碧玉色扁圆瓷器中,并将其抹平整,盖上同样碧玉色瓷盖,一盒“藕丝印泥”终于完成。短短视频,演绎了守艺人初心不变。

如此印泥,盖之印记色泽艳丽,字体清晰,遇水不化,火烧留痕,难怪一两值千金,为皇宫御用印泥,却也当之无愧。在我看来,藕丝印泥的贵重之处,不仅在于以上特点,更是传承手艺人那一份坚持与恒心。是何等情怀,才能使其如此坚持地制出这样的印泥。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我却发现自己词穷匮乏,找不到一个可以形容此印泥的珍贵,与守艺人的精神。如瑰宝,国粹的传承,确为华夏文化的奢侈品。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6004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