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绽放在岭南锦绣中的“雪花”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文 米朵 图 缪晓剑 发布:2023-02-10

周雪清出生那天,苏州城恰好下了一场大雪。茫茫大地,一片清亮,父母有感于此,为她取名为“雪清”。许多年后的今天,周雪清将伴随其出生的点点“雪花”,幻化成乱中有序、错落层叠的“雪花”针法,它承继苏绣之清雅,融入了粤绣之明丽,形成独树一帜的锦绣文章。2022年7月,从事刺绣艺术近40年的她获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三位中山入选人中唯一的女性。同年11月,她又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周雪清近照。

传艺于岭南

周雪清的工作室位于其供职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虽是一楼,但不觉暗淡。校园内树影婆娑,明媚的午后阳光从窗边射进课室,给竹制的椅子与绷架加上一层温柔的蜜色滤镜。之所以使用竹制家具,是因为做刺绣的人需要低头久坐、屏息静心,而竹子最为清凉。此时此刻,周雪清正在指导一名学生绣制新的作品,另一个学生则在准备录制小视频。

这是一个全新的文创系列,取名《岭南》。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周雪清与学生多次深入中山的侨乡古村,在寻常人家与历史建筑的一门一窗中汲取创作灵感:黑得发亮的坤甸门、机关巧妙的趟拢门、灰雕点缀的窗楣、曲线蜿蜒的镬耳墙,它们的前景分别配上岭南常见植物桂花、荔枝、木棉花与凤凰花等,犹如四首关于岭南四季的轻灵小诗。

 
巧手绣《岭南》。

眼前的作品仅仅是一个初稿,虽然是刺绣小品,但要将那一霎那的岭南意韵完全定格在绢布之上,还不知需要刺绣者奉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跟着周雪清学艺七年的大徒弟罗杏玲告诉我们,仅是其中一幅图案,她已断断续续绣了一个多月。

“加入不同的颜色变化,这样花瓣看起来才富有立体感,更加生动。”周雪清在给学生示范如何为一片凤凰花的花瓣增色。仔细端详,这颗米粒般大小的花瓣,已经使用到五种深浅不一的红色系丝线。这时,经过略微的比较,她选取了一根绯红色的丝线,手指轻轻一捻,便分出了一条1/16的丝线来,随后将它往针孔处一送,眨眼工夫,就完成了穿针引线的步骤。


周雪清(左一)正在指导学生。

五岁时,周雪清便已掌握了这个动作。她出身于苏绣世家,其母亲孙土珍是著名的苏绣大师,曾主持创办东华刺绣研究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的作品就被北京饭店、人民大会堂选用……学习刺绣,对周雪清来说,是耳熏目染、水到渠成的事情。10岁时,她已经能绣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猫。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她只是将刺绣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

1992年,周雪清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选读外贸英语专业。这是因为她小时候常随父母来广东参加“广交会”,她发现,要想将中国刺绣文化介绍给更多外国客商,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她的爱人是中山人,周雪清第一次随爱人回老家探亲时,她便惊奇地发现,当地人和她家乡的亲人一样,也将刺绣融入自己的生活。那些出自普通人之手但用心缝制的牡丹花与名字,让她感受到粤绣在民间的活力。 

 

丨上:周雪清作品《捣练图》复刻名画神韵。
丨下:《捣练图局部》

1995年,周雪清随先生定居中山,来广东的第一份工作是任小学老师,但她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将自己的爱好介绍给孩子们。教书育人,结婚生子,她始终没有荒废自己的祖传手艺,空闲时便绣上几针,不知不觉积累了一些佳作。

2006年,粤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这一年,周雪清在广东中山首次展出她的刺绣作品。一群“老绣娘”闻讯,专程从沙溪、小榄等乡镇地区坐车赶来位于城区的中山书画院与其交流。谈到刺绣的传承与式微,说到动情之处,老人们眼眶湿润,这让周雪清深受触动。她萌生了“下海”成立工作室的想法,家人朋友都不太理解。因为做手艺人谋生不易,更何况还是在广东十分小众的苏绣?

经过两年的准备,周雪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得闻其才,2009年,中山职业技术学聘她为师,将刺绣工作室引进学校。周雪清将自己擅长的60多种刺绣技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一批批学生,近年来,她又成立了“香山刺绣文化馆”,并通过中山市“共享文化馆”项目,不定期地把刺绣课堂带至社区,让更多普通人得以亲近刺绣艺术。她一边潜心创作刺绣画精品,在工艺美术比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一边开发刺绣生活用品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致力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



丨上:《百蝶四小幅》之一
丨下:将《百蝶图》中的蝴蝶“移植”在服饰上。
 

她坦言,中途也想过要放弃,各种创业的艰辛,她都没有幸免,但她更庆幸的是,自己坚持了下来,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不管什么年代,总得有手艺人的坚守,才能实现非遗的传承,只是传承者有多少的问题,是一百个人还是一个人,所以才会有‘非遗’这个词,如果很多人都在使用它,那它就是快速消费品了。‘非遗’需要大家的关怀,才不至于濒临灭绝。我始终相信,如果你亲历、亲见过‘非遗’的魅力,它就不会轻易消失。

 
作品《繁花》呈现油画般的斑斓光影。

技法的融合

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人们都可欣赏到周雪清的“画作”。有人物肖像,仿真名画,还有她的个人原创。它们的画种风格涵盖了素描、彩铅、水彩、水粉、水墨、油画等多种样式。每一幅“画”,都是周雪清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画种特点、原作风貌或事物形态都被她还原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丝线的千变万化。

刺绣犹如“指上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事实上,这些年来,周雪清始终在精进自己的技艺。在跟随母亲学艺多年后,她又拜师于苏州刺绣大师王祖识先生门下,不仅学习刺绣,还每日必修素描……自从定居广东后,周雪清就在探索苏绣与粤绣的融合。她与中山的粤绣大师交往密切,她从中山的文化习俗中寻找创作灵感。
 

作品《早春》复刻吴冠中的雅致水墨。

苏绣与粤绣,皆属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她眼中,苏绣的色彩特点与历史发展与文人绘画结合紧密,艺术风格相对内敛,追求精致。工作室内挂满锦衣华服的衣架背后,即藏着一组“金陵十二钗”的大屏风。那是她与母亲合作完成的作品,苏绣“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一目了然。大观园里奇石拱立、藤萝掩映,十二金钗顾盼神飞、彩秀辉煌。


作品《建筑红楼》展现大观园繁华盛景。

粤绣包括广府的广绣和潮汕的潮绣,它与生活用品结合紧密,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图案和色彩往往承载着吉祥寓意。此外,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清后期的粤绣色彩越发浓烈,甚至可让人窥见油画色彩与光影效果,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来自西方的图案纹饰。总体而言,与苏绣相比,粤绣的性格更加开放与活泼。 

《金陵十二钗》大屏风,由周雪清与母亲合作完成。

周雪清感到,苏绣与粤绣并非泾渭分明,比如苏绣中也有较为活泼的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两针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而粤绣中的鸡仔针、旋针也有着跟乱针绣相似的交叉针法。


雪花绣《木棉》

一次偶然所得,让她又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

她在双针交叉的基础上多加一针,即下一针脚相对于上一针脚以二者交汇之中心点偏转50°至70°角度,以交汇于一中心点的三根针脚构成雪花形状。通过一朵朵“雪花”铺满底料,形成痕迹,实现全方位的色彩层叠,丰富图案色彩的变化。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由此信手拈来。


粤绣与苏绣针法结合,再现孙中山先生风姿。

在探索中,她结合多种既有的传统针法组合成自然界中常见的雪花形状,总结出十八种雪花针法。它们简单、连贯,能较好地体现出雪花神韵,也有利于提高刺绣的效率,促进刺绣的推广。她将这种新的针法命名为“雪花针法”,将融合了雪花针法的刺绣称为“香山刺绣”。2022年五月,“粤绣(雪花仿真绣)”成为了中山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周雪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无论是苏绣、粤绣还是融合两者的“雪花仿真绣”,周雪清始终根据艺术表达的特定需要,选择相应的针法,从不固守一派。正如她对雪花针法的理解: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它的本质始终是水,但形态却是不断变化。绵延千年的刺绣艺术,同样需要不断发展出多样的面貌,让非遗传承历久弥新。


《生命》作品系列之一,周雪清以蚕丝描绣蚕宝宝的一生,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自《珠海》杂志,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我们参差不同-


编辑   廖薇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679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