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
自由状态下的潜在心理压力

节奏的骤然松弛往往会引发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心理困扰,如:

脱离学校的规律作息框架,生物钟紊乱,晚睡晚起成为常态,进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精神状态日渐萎靡;

社交活动减少,同伴互动缺失,孤独感趁虚而入,持续影响情绪状态;

沉迷电子屏幕,逐渐削弱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能力,阻碍社交技能的发展;

面对假期作业或各类补习,部分孩子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加,拖延行为与焦虑情绪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
双重角色下的心理疲惫与冲突

在工作与照料孩子之间寻求平衡,对父母而言如同走钢丝。

幼儿父母常陷入“无处托管”的焦虑,工作与育儿难以兼顾,极易产生心力交瘁之感;

监督孩子学业成为新的矛盾爆发点,孩子的拖沓与抗拒使父母情绪波动剧烈,自责与烦躁的情绪往往在深夜蔓延;

许多父母试图为孩子打造“完美假期”,将行程安排得过于密集,反而压缩了必要的心理留白与喘息空间,导致亲子双方都倍感压力。


为心灵筑造清凉庇护所
家庭和谐需共同守护
建立仪式感
增强心理稳定感

即便没有学校的课表,也可以设立家庭早餐、固定散步等“小锚点”。这些规律性的活动能够为假期注入秩序感,满足人对稳定环境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内心的稳定感。
责任共担
实现心理压力分流

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书桌、准备简单餐点等。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其在付出中获得价值感,也能有效减轻父母的负担,缓解心理压力。
创造“无电子”时光
促进真实情感联结

每天留出一段共同时光,关闭电子屏幕,进行阅读、聊天或安静相伴等活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家庭成员能够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让情感自然流动,增强彼此的心理联结。
接纳“不完美”假期
培育成长空间

父母无需时刻扮演“完美规划师”。适当的留白,允许孩子体验无聊,能为其提供自我探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发展出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健康心理小贴士:
1.每天安排15分钟的亲子专属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专注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全身心的陪伴,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鼓励孩子自主安排部分时间,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自我管理,增强自我效能感。
3.父母要适时给自己“放假”,哪怕只是独处一杯茶的时间,也能帮助自身缓解心理疲劳,恢复心理能量。


暑假真正的心理清凉,
并非源于彻底的放纵,
而是张弛有度的节奏以及彼此尊重的心理空间。
放下对“完美假期”的执念,
在相互理解与协作中滋养家庭关系,
这个夏天,
让心灵在这片清凉的庇护所中安然栖息。

作者介绍
容东环
副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中级)
陈施雅
心理治疗师(中级)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10余年,经过家庭治疗的系统培训,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亲子沟通、婚恋情感、个人成长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文字:容东环、陈施雅
编辑:冯顺南
一审:陈施雅
二审:任衍镇、王惟
三审:蒋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