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育儿:“撒手即自由”“安排才高效”?
栏目:推荐 来源: 中山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发布:2025-08-01

 

 

 

 

      暑假刚过半,心理门诊迎来了一对母子。母亲面带焦虑地描述:“孩子假期彻底打破了规律,凌晨仍在玩电子游戏,下午1、2点才起床,叫他起床就嫌我烦。说他两句就顶嘴,我上班都惦记着他在家干嘛,烦得很。”孩子低着头,小声嘟囔:“放假不就该自由点吗?可现在除了打游戏,也不知道该干嘛,心里空落落的。”

      这样的场景,正是许多家庭在暑期面临的典型状况。暑假本应是充满自由与愉悦的时光,却有不少家庭正经历着无形的“心理压力期”。

 

孩子:

自由状态下的潜在心理压力

 

节奏的骤然松弛往往会引发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心理困扰,如:

 

 

 脱离学校的规律作息框架,生物钟紊乱,晚睡晚起成为常态,进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精神状态日渐萎靡;

 

 

 

社交活动减少,同伴互动缺失,孤独感趁虚而入,持续影响情绪状态;

 

 

 

    沉迷电子屏幕,逐渐削弱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能力,阻碍社交技能的发展;

 

 

 

 面对假期作业或各类补习,部分孩子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加,拖延行为与焦虑情绪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

双重角色下的心理疲惫与冲突

 

在工作与照料孩子之间寻求平衡,对父母而言如同走钢丝。

 

 

 幼儿父母常陷入“无处托管”的焦虑,工作与育儿难以兼顾,极易产生心力交瘁之感;

 

 

 

监督孩子学业成为新的矛盾爆发点,孩子的拖沓与抗拒使父母情绪波动剧烈,自责与烦躁的情绪往往在深夜蔓延;

 

 

 

     许多父母试图为孩子打造“完美假期”,将行程安排得过于密集,反而压缩了必要的心理留白与喘息空间,导致亲子双方都倍感压力

 

 

为心灵筑造清凉庇护所

家庭和谐需共同守护

建立仪式感

增强心理稳定感

 

即便没有学校的课表,也可以设立家庭早餐、固定散步等“小锚点”。这些规律性的活动能够为假期注入秩序感,满足人对稳定环境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内心的稳定感。

 

责任共担

实现心理压力分流

 

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书桌、准备简单餐点等。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其在付出中获得价值感,也能有效减轻父母的负担,缓解心理压力。

 

创造“无电子”时光

促进真实情感联结

 

每天留出一段共同时光,关闭电子屏幕,进行阅读、聊天或安静相伴等活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家庭成员能够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让情感自然流动,增强彼此的心理联结。

 

接纳“不完美”假期

培育成长空间

 

父母无需时刻扮演“完美规划师”。适当的留白,允许孩子体验无聊,能为其提供自我探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发展出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健康心理小贴士:

1.每天安排15分钟的亲子专属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专注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全身心的陪伴,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鼓励孩子自主安排部分时间,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自我管理,增强自我效能感。

 

3.父母要适时给自己“放假”,哪怕只是独处一杯茶的时间,也能帮助自身缓解心理疲劳,恢复心理能量。

 

暑假真正的心理清凉,

并非源于彻底的放纵,

而是张弛有度的节奏以及彼此尊重的心理空间。

放下对“完美假期”的执念,

在相互理解与协作中滋养家庭关系,

这个夏天,

让心灵在这片清凉的庇护所中安然栖息。

 

 

作者介绍

容东环

副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中级)

 

从事精神心理工作10余年,曾在北京安定医院进修精神科专业,系统学习认知行为治疗,擅长运用心理治疗与药物相结合诊治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等。
 
图片

陈施雅

心理治疗师(中级)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10余年,经过家庭治疗的系统培训,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亲子沟通、婚恋情感、个人成长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文字:容东环、陈施雅

编辑:冯顺南

一审:陈施雅

二审:任衍镇、王惟

三审:蒋廷云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人人都是“防蚊灭蚊行动派”,招式有→
原创 11121人浏览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