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儒家思想之“恕”
作者:熊海敏
“恕”,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他人,更不要强迫他人去做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孔子认为,“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是“仁”的表现。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孔子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人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恕”,既是一种处世的崇高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升华。心存宽恕,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才会在竞争的社会中拥有良师益友和合作伙伴,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健康的生活。
作者简历:熊海敏,湖南益阳人,1986~1990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中山市工作,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30余年,撰写出版教育文章200万余字。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整体教学”的理念并被推广。出版个人专著《生命的第二乐章》《阵痛中的当代基础教育》《教育与信仰》和《教育春秋》等4部,其中《教育春秋》《教育与信仰》等作品被推上“学习强国”APP。
◆作者:熊海敏
◆朗诵:赵郭皓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