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2022就要走了,回顾这一年,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有什么能给予我们不焦虑的理由?或许答案就藏在某本书中。
阅读,固然是一件私人的小事,但爱书之人也始终渴望突破自我的知识茧房,发现全新的阅读视角。书单的意义油然而生。时下,阅读推广平台往往会在年末盘点推出“编辑部的私人书单”,中山+小编也在此为你送上我们的诚意之选,以理智与情感交融的阅读体验,为你熬一碗温暖的腊八粥。因为阅读,我们同在。
我们的年度书单
●认识身边的疫病《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出生于1975年,47年后,我读到了它。当然,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也许我永远都不会读它。这是一本描述疫病与人类关系的著作。它出自一位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之手。它的核心观点是:疫病往往是改变历史进程的要素之一。
为什么我国古代南方常常被称作蛮夷烟瘴之地?这本书中提到,拓荒的中国人在往南方更肥沃的农业地区迁移的同时,也在攀爬异常陡峻的疫病阶梯,越往南,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瘟疫就越盛行,繁衍发展的难度就越大。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定义了瘟疫的两个重要概念:“微寄生”与“巨寄生”,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让谣言遥不可及《我们脑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
作者: 卓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疫情这三年,也是盛产谣言的三年,不看怕无知,看了更无知。
这本书的作者卓克,告诉我要用科学视角观察世界,告别浮光掠影,告别人云亦云。
人类为何会有爱情?转基因三文鱼是一场阴谋吗?地球是在变热,还是在变冷?为什么很多事情找不到原因?哺乳类动物为何没有绿色皮毛?人们眼中的世界为什么不一样?那么多种原始人,都是我们的祖先吗?……看到这些,你会不会很熟悉,会不会想起朋友圈中的这些——“震惊!全球变暖竟然是一场阴谋”“可怕!转基因食品不能再吃了”“惊天喜讯!多吃西兰花就能治疗癌症”,没错,它们都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如何才能不被它们迷惑,卓克说,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尤其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知识。
●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作者: 万维钢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就无比认同。作者万维钢用理工科的思维,通过八个不同的主题,告诉你一个看似反常、实则靠谱的真实世界,
当你还在靠喝心灵鸡汤面对世界时,万维钢冷静地告诉你事实,比如“靠利滚利的方式根本赚不了钱”“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并不好玩”。 他教你制定一个如何立足于真实世界的计划,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优雅跨越生命的终点《最好的告别》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当亲人离去了那一刻,我们往往会难过得不能自己,更不敢也不想去面对死亡。原来,我们不知道如何与即将离去的亲人对话,不知道如何安抚家人,更不知道如何安抚自己。离别,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这本书却正好回答了这个艰难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它的作者是著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它告诉我,当独立、自助的生活难以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写到这里,我决定,明天再把它拿出来读一读,毕竟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人眼中的“词”《只是一首歌》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麦慧君 / 杜斐然 / 刘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只是一首歌》的书名是吸引我打开它的原因。而它实际是一本研究宋词的书。宇文所安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较诗学。
在本书中,作者聚焦并追踪北宋时期,词如何从宴饮助兴的表演文本——歌词,历经创作、传唱、抄写、结集诸过程,最终衍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逐渐取得与诗歌并举的正统地位。宇文所安一方面从表演实践、文本传播、作者问题、词集编纂与流变等全新角度将词史看成“词集史”而非“词人史”;另一方面又对代表性词人如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从西方人的视角并力图从多个层面呈现词的历时性发展及其经典化的过程,确是一种不一样的角度,像跳出来看自己,陌生却清楚。
●纯粹中国的诗情画意《四季读诗》
作者: 叶嘉莹 编
中华书局
叶嘉莹的《四季读诗》是一种纯粹的中国情调和诗意。我很早就喜欢听叶嘉莹上课,那还是电视讲坛时代,我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她宽阔流利和清新润泽的语言所吸引,一番听讲下来有身心受到滋养的舒泰。这本《四季读诗》按时序、四季编排收集古诗词,春夏秋冬各有四十一、二首诗词,每首配以叶嘉莹凝练、优美、化繁为简、风度翩翩的点评,读来惬意又开阔。
●昆虫也有七情六欲《虫子旁》
作者: 朱赢椿
山东文艺出版社
人以自然之子自称,未免总有些自以为是并目空一切。《虫子旁》一反惯常的视角,作者朱赢椿是真的贴在虫子的旁边,力图进入它们的世界。而他也是真的进入了。他用镜头捕捉身边不同昆虫的各种情态,透过他有趣的镜头,我们才恍然大悟——昆虫也是和我们一样有感觉和感情——人从来看不见它们,一旦看见就大呼小叫做作一番,再进行毁灭。朱赢椿却与他工作室周围一方园子里的各种昆虫为友,把它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放大给所有人看。他的文字也相当的好,同样难得的是,他的书多数由他自己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才是他的专业。因此,从图文到设计,本书都是相当的佳作。其作品还有《虫子诗》等,均可细细把玩品味。
●跟着文字去旅行《中亚行纪》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旅行文学”前阵子因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几乎或已然引发某种现象。而知名度更高的挪威人类学家埃丽卡·法兰特的《中亚行纪》就是其中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作者走遍五个中亚国家(五个“斯坦”),写它们的现在和过去。埃丽卡·法兰特曾经也是一位记者,她的视角与写作方式,非常吸引我,既平易近人,又引人思量;文笔漂亮又克制,耐人寻味。
●黑铁时代的黄金辩词《我的辩词与梦想》
作者: 张思之
法律出版社
今年6月,被誉为“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知”的张思之先生去世,他被形容为“人格完善与优美”。张思之所著的《我的辩词与梦想》收录的一篇篇“黑铁时代发出的黄金般的辩词”,见解超拔,逻辑缜密,更有字里行间遮掩不住的激情。“这些辩词甚至不是用语言文字写就,而是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凝练而成。”行者思之,他的传奇吸引着我去了解这一切。
●直面残酷的美神《解剖维纳斯》
作者: [美]乔安娜•埃本斯坦
译者: 崔宏立 / 邵池
出版社: 理想国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翻开《解剖维纳斯》,大开眼界。它来自“惊悚”的“病玫瑰系列”,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这是一部别样的医学解剖史,综合医学文献,以及神学、文学、艺术中趣闻轶事,探究人类表与里、生与死的本质。这本《解剖维纳斯》与该系列前两本《手术剧场》《病玫瑰》一脉相承,却透着一种美与哀伤的艺术气质,直面残酷,然而它没有前两本的“疼痛”与“可怕”。因此,我终于斗胆买回去细读它要表达的美的内在,以及呈现出来的那些简单与复杂的关系。
●法式日常哲学提案《爱生活,不爱也行》
作者: [法] 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译者: 杨冬
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是一本从内容到装帧都很法式的书。最爱的还是书名和内容呈现的态度。平时受够了那些让你爱生活、爱自己、要快乐、要美好的箴言,难道生命里的琐事、悲伤、失意,就只有不配和被拒绝吗?别傻了。对于想而不得的种种,作者从日常琐事里给出哲学提案,她说——热爱它们的最佳方式,其实是告诉自己:不如算了吧!
●接纳爱的不完美《我被爸爸绑架了》
作者: [日] 角田光代
译者: 龚群
译林出版社
角田光代是与吉本芭娜娜、江国香织齐名的当今日本文坛三大女作家之一。这部成长小说的名字与视角都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它讲述的是一个不靠谱爸爸与女儿的夏日“逃亡”之旅。它让我不由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当生活不如童话般美好,我们该如何接纳失望?废柴爸爸落魄潦倒、缺乏耐心,但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人,可他依旧无力缝补自己的破碎婚姻。女儿在他身上体会到人生的无可奈何,也感受到他竭尽所能地希望给她快乐的努力。这次特别的经历让父女两人都获得了各自的成长,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故事以女儿小春的视角展开,女性作家对人物内心波澜的细腻描写让我们读懂了童年里淡淡的忧伤。爱比想象中复杂,如何相处仍是一门功课。
【文 】詹琪琳 张英 廖薇
编辑 廖薇 二审 陈浩勤 三审 徐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