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北明珠,古韵小托村
小托村,坐落在斗门白蕉黄镜门河畔,一个纯朴自然乡村。
小托村是吴姓客家人聚居的村庄。它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原名黄镜门村,后因村后小托山有特产山橘远近驰名。村民出于对山的崇敬,以山定村名。
▲绿色环抱小托村
客家人勤劳,曙光初露,大地还笼罩在雾霭中,人们辛勤的身影就陆陆续续出现在蜿蜒小路上。蓝天下,村前的“庙仔海”缓缓流过,村后的观音山、横屏山、担湾山,翠竹迎风,山林如海,还有横坑、坑尾、叶成坑、泥沟坑和官田坑等“五坑”,风光优美。
太阳不知在什么时候收敛起耀眼的光芒,正悠闲地悬挂在山之巅,辛勤的人们,沐浴在余晖中,远远望去,一切显得那么美丽和谐。
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青草和野花点缀着,看不到尽头。村道两旁新植的黄花风铃、大红花等,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郁郁葱葱。村民停歇在小溪边,用清凉溪水洗去一天的疲倦,以一身的清爽往家中走去。沿途村民的说笑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田野里虫子的叫声,还有小鸟的鸣叫,村庄显得格外宁静。
不一会儿,空气中飘来了饭菜香,村民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一边吃一边聊着村庄的变化。饭后,村民在村中沥青小道散步,或坐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上,繁星点点,悠然自得……
小托村的自然环境无疑是美丽的。只是在过去,这里的人居环境,却让我皱眉。村内破旧的房子林立、满地的垃圾、污水横流、泥泞、狭窄的巷道……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小托村的感觉。
小托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文环境丰厚,这里背靠风景秀丽的观音山,观音山下,既有广府民居,又有中西结合的洋楼,有清道光二十年建的古井,有抗日旧战壕,又有防空洞遗址。祖祠“曰有吴公祠”是村民聚集议事、拜祭先祖、欢庆娱乐的地方,曾是农会旧址,里面珍藏着市送文化下乡赠送的名家书画;后来在小托山北侧官田坑口还发现贝丘、沙丘遗址,经专家鉴定约为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
▲小托村:斗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我对人文历史丰厚的村庄情有独钟。小托村是我非常喜欢探访的村庄之一。受文友的影响,一直关注小托村的发展,后来在村书记的支持下,斗门作协在此建立创作基地,我对小托村有了更多的了解,感情也日渐深厚。每次到小托村采风,村民的淳朴和蓝天清风一样,还是那么温暖舒心,只是小屋变成了高楼;入村的泥泞小路成了宽敞的沥青马路,房子新颖别致、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统一用古香古色的青砖装饰;每条巷道都有路灯照明,整洁美观;每间民居房前屋后树木花草;休闲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健身室、阅览图书室、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齐全。村里一切呈现出看不见纤尘的纯净本色,一步一态,令人目不暇接,分外惬意。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乡亲们都被一种氛围感染着,村居环境美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
走进小托村,穿过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蕉北明珠、古韵乡村”,浓浓乡土味扑鼻而来。凭栏远眺,满目青翠让人流连忘返,人间的美丽似乎都浓缩在这村落,花红叶碧,绿树成荫,奇花异草尽情开放,古朴典雅的农舍,美轮美奂的别墅,在绿荫、翠竹的掩映下,在蔚蓝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宁静、淡然,仰望天上,云散风流,一种无以名状的舒畅在心中静静流淌。在这里,让我忘却了城市的喧哗,忘却了冗繁忙乱的生活。在这里,再匆忙的人也会慢下脚步,细细感受生活,体会生活。
对于自然与文化的美,人类是有共识的。当我以一个游客的眼光面对着这些瑰丽的自然风景和珍贵的历史遗迹时,我不禁为这些自然与人类的杰作而感动。在享受这些福荫的同时,我们更要正视自己继续者的身份,维护这些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起对珍贵遗产倍加爱惜,使之永久流传的责任。斗门创建“示范村”,因地制宜,保持“一村一品”的特色,把岭南水乡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正是寄予这种自然与文化和谐相处的理念。
▲美丽的乡村大道及农家
坐在观音山的古树下,这里绿树成荫,铺锦叠绣,绿草如茵。我闭上双目,静听溪流叮咚,我呼吸着弥漫空中的芬芳。幸福的观念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千差万别的,然而无论怎样不同,都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在斗门创建美丽乡村的计划中,把规划、产业、生态、民生、文化、法治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也正是为了带给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富足。
宜人、宜居、宜业、宜游,以及那别具一格的格调,是小托村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受。作为美丽乡村的创建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努力创建美丽的村居,让村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小托村结合本地实际,广植蕉芋,制作“小托粉条”,并申请了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承包鱼塘养殖优质鱼虾;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建“四小园”,用青砖青瓦建围墙统一打造,种植各种蔬菜、瓜果;规划发展客家咸茶、特色美食……这些都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益尝试。
相信将来,小托村会更加美丽富饶。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片:黄龙汉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