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桑葚
路过服务区,见亭子前摆了几摞塑料盒子,静静地躺在暖阳下。临近我发现装的是乌黑的桑葚,也有几只殷红色,鸡血玛瑙般嵌入其中,一粒粒丰腴饱满。没多考虑,我买了三盒。
回家,我打开塑料盒盖,拣起一粒就朝嘴巴里送。孩子一脸不屑的表情拽住了我抬起的胳膊,意思是该放盐水里浸泡一下再吃。以往,在乡下吃桑葚不用花钱买,从树枝上摘下,擦也不擦揩也不揩,手指捻着青绿的果梗,放到嘴边一咬,桑葚就到嘴里了。有时清凌凌的河水就在旁边,谁也没想到去洗。
在我们老家,没人叫它桑葚,土得掉渣的话叫桑树果子,直接,没半点含蓄。结果子的桑树更是卑微的树种,再没钱的人家也不会用它做建房木料,“桑”和“伤”谐音,用了觉得不吉利,即便是打制家具,用得到的地方是凳子的腿,因为它长得慢,结实耐用。还有一个用得上的地方,是水车上的龙骨,像是自行车的链条。尽管村里没人特意去栽,长出来的桑树苗却很多,都是鸟类带来的。
三月里,树枝上的叶子还没长齐,枝叶间就伸出毛茸茸的白花,像长了毛的虫儿。这个时候的桑树是没有人去留意的。到了六月,果实开始蜕变,大自然的画笔在给它着色,先是青色,渐渐变红,红得通透后开始发紫,发黑,发亮。
村中的大河边有一棵桑树,在洗衣石的对面。树上果子不多、个头大,也许是不好摘的原因,不好摘是隔了一条淌水沟,围着桑树的还有一丛张牙舞爪的野蔷薇,远远的就能看清一根根如鹰嘴般的钩刺。
有一回,我和小伙伴猴子去河边玩,无意中看到了这棵桑树,看到树上的果子,红黑相间的果子就像刺钩住了我们的脚步。野蔷薇难不住我们,观察了一番,找来一根短毛竹梢,两个人合力,将竹子插进藤蔓里,横着赶鸭子式的奋力压下,硬生生挤出一条窄道。树不粗只能让猴子上去,我在下面按住竹梢,防止蔷薇反弹。不过我们说好,猴子上树吃完了带一把果子下来,让我享受。
猴子果然机灵,他双手拽着树,脚一蹬,像悬在空中如厕般,再换一只脚人就上了树杈上。这一摇晃,成熟的果子雨点般落下,在平静的河面上溅起星星点点的浪花。在水面上寻食的参条鱼,闻到腥味似的,便划出一道道水痕冲过来,呆在水底的鲫鱼忍不住也浮上水面。一时水面上水星四溅,似能听到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桑果被它们拽来拖去,清清的河水被搅红。
那次我只吃到几颗未熟的桑葚,牙齿酸了好几天。
1983年我去了父亲的桑园场,这是一个村办养殖场,两百亩的桑园里清一色都是一排一排的桑树。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矮小却又长满枝条的桑树叫湖桑。是在出生一年的野桑苗上选用优质的树枝嫁接生成的,桑叶比大人的手掌还要大。
湖桑的果子五月份就开始由青变成鲜红,像个成熟女人,轻轻拿捏手指上便留有浓浓的痕迹,如同被女人吻了一般。可我很少有品尝它的欲望,这个时节是蚕的眠期,每一眠苏醒过来的蚕变成饿老虎般能吃贪吃,一筐叶子撒上,“沙沙沙”响声过后,叶子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
我白天混迹于几个成了家的男人当中,为即将吐丝作茧的春蚕制作草笼。晚上在桑园四周巡视一番,防止桑叶被偷,然后就溜进二号蚕室。那年养蚕的姑娘特别多,一百多人分成十一个小组。我独特去二号蚕室,是因为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姑娘,她每天变法戏似的带各样的杂志给我看。
那年我十九,她比我小两岁,都是人生中青涩的时光。闲暇之余我开始写报道,写散文,经常收到县广播站的录用通知,偶尔还有报社的样报,五角、一元的稿费汇款单。她喜欢写诗,向往着诗意的生活。杂志便成为我们交往的纽带,心情放飞的线头。我们相恋了一年,终因父母的干涉,如同一粒青绿的桑果,还未变红变黑,便被狂风暴雨摧残。
前几年我去合肥看她,分别三十年后的我们聊得很多,很久。那段青葱岁月,我觉得像是面前慢嚼过的红色桑果,酸酸甜甜的。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黄廉捷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