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南朗镇翠亨村民居群落对外开放,陆皓东故居成为众多游人的打卡地,这位孙中山的童年好友,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被捕后英勇就义,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陆皓东
|孙中山的挚友|
穿过孙中山故居,向西北方的巷子里穿行有一座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屋檐彩画装饰,灰雕精致,门前挂“二龙世胄,双璧家风”的木对联,这就是陆皓东的故居。
陆皓东其父陆晓帆,长期在上海经商,家产颇丰。陆皓东是独子,他与孙中山从小就在一起嬉戏,两家相距不远,两人年龄相近,性情相似,年龄稍长,即共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诸如放牛、砍柴等等以及私塾学习,成为挚友。
他自幼聪明好学,能书善画,曾因绘《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在同学中传阅而被塾师责备不专心求学。他反问:“画画难道不是一种学问?”塾师无言以对。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从香港乘轮船,远涉太平洋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这次远行使孙中山“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回翠亨村后,看到村民们利用所谓仙丹,实为香炉灰治病的现象,非常反感。年方16岁的陆皓东则对孙中山带回来的西方文化科学书本和孙中山讲述的民主思想异常羡慕。
这一年,他们联手干了一件“大事”,孙中山和陆皓东到翠亨村村庙北极殿游玩时,正好遇见村民在求神。为破除陋习,二人遂诚恳劝人不要迷信,指出崇拜偶像毫无用途。为证明此理,孙中山、陆皓东二人还跳上供桌,打断北极神的手指,将左廊“金花夫人”的脸皮刮破,对村民说:“它们自己还不能帮助自己,谁说它们能帮助我们?你们看,我们打掉它的手指,它还照旧在笑,这样的神能保佑我们的村吗?”此举震动了当地,遭到了乡绅的责难,甚至连素有声望的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也受到了诘难。
两人被迫离开了家乡,孙中山出走香港,陆皓东则逃奔上海入读电报学堂,毕业后在电报局任职。在此期间,陆皓东回乡或因事路过香港时常与被称为“四大寇”的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尢列聚会,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探求改造中国的方法。
陆皓东故居。
|为共和革命捐躯|
陆皓东从上海电报学堂毕业后任职于芜湖电报局。由于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他很快升任领班。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了。然而耳闻目睹于国土的沦丧,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90年,陆皓东满怀改革现状之志,毅然辞职返回广东。
1892年,陆皓东与孙中山等人在翠亨村村口试验炸药的威力,至今闸门上“瑞接长庚”四个大字仍留有裂痕,这是孙中山、陆皓东等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孙中山曾满怀感激之情说道:“得到皓东这位知己,亦是终生无憾矣!”
189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前一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大清被日本打败,被迫与日本议和,并于这年4月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当时,中国人群情激奋,对大清失望透顶,孙中山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准备一举推翻满清的统治。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陆皓东积极参与了总部的筹建事务。他还配合孙中山详细制定了广州起义计划,准备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
革命党人密谋在农历九月九日发动起义,因为这一天是人们登山或祭祖的日子,从香港来的起义队伍易于进入广州城里。在广州由陆皓东、陈少白协助孙中山指挥调度起义队伍;在香港则由杨衢云、黄永商集结会党,于起义之日集结于广州城下,进攻战略要点。其他队伍遥相呼应。接近起义之时,不料运送枪支弹药出了差错,海关搜出手枪600多支。孙中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起义无限期推迟。就在此时,清政府驻港侦探侦知此事,遂电告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谭钟麟立即调动1000多名防勇回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陆皓东随即指挥革命党人四处躲避,其本人也转移至城外安全之地。由于会员花名册还留在指挥机关内,如果泄密,后果将不堪设想。陆皓东决定只身前往城内将其取回,而周围人都劝其不要冒此风险。但是陆皓东认为此事关系兴中会的前途和同志的生命,如落入清政府之手,将给兴中会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前往。由于会员朱淇变节,向清政府告密,10月27日,当陆皓东返回起义指挥机关时,清政府兵丁跟踪而至,陆皓东虽将会员花名册和起义文件烧毁,但不幸被捕。
陆皓东被捕后,被押送到南海县受审。县令下令对陆皓东施以酷刑,逼迫他写下名单。但是陆皓东坚贞不屈,豪气不减。陆皓东被关押了10余天,被酷刑折磨晕厥三次,但是始终没有屈服。后来,知县听说革命党人准备聚集劫狱,大为恐慌,连忙报请总督谭钟麟批准,即刻行刑。11月7日,陆皓东被清军押赴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7岁。
|浩然之气存香山|
在陆皓东故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陆皓东儿时的照片,成年的照片几乎不见。孙中山故居的工作人员郑卉欣告诉记者,陆皓东被捕之后,他的家人因害怕烧毁了他大部分照片和文字资料,儿时的照片是仅存的少有照片之一,而陆皓东的族人也受到了牵连。“据村民的回忆 ,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清军来到翠亨村抓捕革命党人,陆皓东的堂叔陆兰谷就被捕,他被关押在狱中好几年,后来孙中山为了感谢陆兰谷先生,给他题了‘博爱’的手迹,陆皓东的后人后来也捐赠给了政府。”
1927年,广东省政府杨鲍安提出,每月发给陆皓东家属赡养费200大洋用作日常支出,一直持续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家乡的人为永久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于1937年在其故乡犁头山麓,修筑了陆皓东陵墓,这是一座衣冠坟,里面掩埋了陆皓东生前穿过的一套衣服。陵墓前竖有陆皓东塑像,庄严肃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陆皓东故居时,曾赋有《谒翠亨村》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当年首义同村者,大节堂堂天下闻。一代人豪争想像,犁头山下陆公坟。”此诗表达了对陆皓东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1/记者 孙俊军
◆编辑:翟莉莉
◆二审:张鹏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