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杨姨和郴州老吴
新疆和湖南郴州距离4000多公里,没有飞机直航,如果以高铁、普快中转的方式,需要40或32个小时。不过,新疆和郴州之间可以只有一秒钟的时空,仅隔着手机屏幕方寸之间那么点距离。
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地方,新疆的杨姨和郴州的老吴一起成了我的微信好友,大家相识于文学爱好群,我把他俩标签为“文学老年组”。
先说杨姨。杨姨真名叫杨福华,是网上一时炒得沸沸扬扬、新疆芳草湖的一名农民大妈。从“芳草湖的故事”微信公众号里看,她应该和我母亲六十多岁不差上下,她花白头发,个头不高,稍有发福,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我进群潜水好些天以后才知道,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平时喜欢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起初看她发在群里的文章,我觉得与她的年龄似乎不相符,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初生牛犊感。让我惊讶的是,她竟然还不会用电脑,仅有一点和大家微信交流的“本事”,还是小儿子和孙女万般调教出来,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她喜欢写作的“拦路虎”。抑或群里哪位文友对她的文字点评几句,那她一定会诚恳地回复一段长长的文字,满是感激与虚心学习,让你顿生几分垂怜,这该是多可爱的一位老人呀!于是,我每次尊称她为“杨姨”。
再说老吴。老吴是郴州一名公职人员,他偶尔在群聊时自称“老朽”,我这才知道他即将退休。老吴大学毕业当过老师,然后一腔热情奔赴军营,从军二十余载就地转业。或许是生命里留有文科生印记,眼瞅着快要到退休年龄,老吴兴趣使然,拾掇起曾经丢弃的纸和笔,又重新写起煽情的浓墨重彩着意描绘的文字,而且热度不亚于文学狂热者,达到日有千字文甚至一日多文的地步。他的文章多以随笔为主,或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缘故,郴州的山山水水、一花一草、古镇村落、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维妙维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一回,我俩的文章刊登在某省报的同一版面,他在我的朋友圈留言,我和他,还有一个作者,一个版面三个湖南仔。就这样,我知道老吴是郴州本地人,加之都有从军经历,我们很快处成忘年交。
老吴和杨姨在群里的互动,就是源于网络上的某个热词。老吴那天真的很生气,对外媒的胡说八道痛恨至极,他多次去新疆,亲身领略过那里的地域广阔、风景秀美、好客热情,有一回新疆自驾游15天,他为此连续写下过18篇游记。老吴把两万多字的游记一一展现在群里,令我们一众文友敬佩不已,更是让杨姨称赞万分。她一个劲地说,白当了大半辈子幸福新疆人。她还说,事实胜于雄辩,以后要更好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坚持多写身边人身边事,使“芳草湖的故事”让天下更多人知道和看见。很有意思的是,杨姨后来把老吴游新疆写新疆这件事很隆重地写到了自己公众号里,老吴从勤奋角度写了篇《文友杨福华大姐》的散文,发表在南方一家媒体上。
我与杨姨和老吴的互动比较多,时至今天,杨姨依然会在阅读我文章之后,写上一段长长的读后感加表扬语;老吴则不一样,一边鼓励我要做“后浪拍打前浪”的人,一边会不忘调侃我几句,俨然一个“老顽童”。
我问过老吴和杨姨,都到了可以跳广场舞、打打麻将字牌、顺便带带孙子的大好年纪,干吗要自讨苦吃,还尤其是码字这般苦心劳作之事?杨姨说,她很崇拜66岁还是文盲、77岁成为作家、80岁又立志成为画家的姜淑梅,还特别崇拜钟南山、屠呦呦两位大哥大姐,80多岁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己心爱的事业当中,为此,她相信自己也一样可以去努力追求。老吴回答我则干脆利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和杨姨、老吴做了微信好友快两年,我时常想,年龄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到了一定年纪,你认为自己衰老,就会很快变得老气横秋;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年轻,那眼前就会生机勃勃。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必然从青年走向老年,岁月的沧桑会不可避免地写到脸上,但如果保持内心的年轻,永葆一份不服老之心,那即使到了60岁也不逊于年轻人。
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老,只有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消极面对世事才会变成真正的老人;岁月,是用来奋斗的。这些话,用到杨姨和老吴身上,说得一点也没有错。(注:图文无关)
(请勿微信投稿!中山日报“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倡导诚实、有用的写作,文章不粗制滥造、浮夸、轻飘、花哨及造假、抄袭、套改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1/徐向东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张鹏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