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神上的放达
一一浅析肖飞老师第三本散文集《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肖飞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文笔优美,思想开阔,一生都在探索与追求。人的追求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有人追求物质;有人崇尚精神;有人在衣食住行无忧后,展开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有人原崇尚精神,后在物质的洗濯下,被物质同化……肖飞老师无疑属于第三种。
▲知名散文作家肖飞
人的生命有两种存在的意识形态,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官能快感,这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条件;一种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精神愉悦。抛开物质谈精神,无疑会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抛开精神只谈物质,人就成了行尸走肉一样的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人类是自然界最高形式的生命体,与其它生物的区别在于人类的思想活动,意识形态,以及能顺应自然,甚至能让宇宙为我所用。当我们有了安顿生命的物质基础后,尽可能地放飞自我,追求思想上的放达、精神上的自由,在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快乐空间,让生活充满诗意!
肖飞老师说他不是诗人,可他提供给我的这本散文集,却是充满张力充满智慧和优美语言的诗意再现。这本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是我最近读过的最优美最清新的语言文字之一。读着它,也读着他。仿佛能跟着这位中年作家的脚步与思路,感悟到大自然的唯美和对人性的启示;感悟到人间的真情、以及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本文集集作家之大成,如散文诗般的语言、底蕴深厚的智慧篇章,大补脑洞。从这本文集里也可以看出作家对美的探索、追求与揭示。文章行云流水,层次分明,有纲有目,衍接自然,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包括但不限于思想上的愉悦与愿景、揭示与反思,寂静与明朗、温和与严密,独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在娓娓道来的文字里层层铺展。
作为实力派的散文作家,他能用笔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到大自然的温度与生命,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的心灵交相融合。比如一盏朋友送的煤油灯,就引发了作者的回望与联想,穿过岁月的磋砣,感悟人生的冷暖:“回首前尘,蓦然惊觉: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臭乳未干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我的人生路程,已走过了一半。韶华易逝,时光如河,我不能白白地在世间走这趟……”这是他在《煤油灯下读书》升华出来的文字。
▲肖飞散文集《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者对书的挚爱,已融进了血液,成了他的第二生命。他爱书、喜书、买书、藏书、写书,无论走到哪里,与书始终相依相伴。1992年,他从湖南湘东的安仁县调到了广东中山工作。在搬家的车上,有几百本文史哲经书籍。如果是一般的爱书者、藏书者,这么远的路程,这些书大都会当做废品卖掉,或者会选择捐献和送人,是不是。
不光如此,不管他是出差而是旅行,这位从小就看连环画的作家,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店是他必进之圣地。他生活工作之外的闲暇时光,基本上与书相伴;可以这样说,他读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他写的文章,也基本上写的就是他的生活与经历。内容真实生动,如叙家常。在他中山家中的藏书,已高达三万多册,堪称一个中小型的私人图书馆。应该说他是非常幸运的。尽管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尽管他的求学路上也经历了风雨。“耕读传家”的家风传统让他和书结下了不懈之缘。而且在他的骨子里有那种湖南人吃得苦的精神。他曾两次参加高考,但他再次参加高考并不是落选之后的复考,而是他感到第一次考上供销学校认为不太理想,所以在参加了工作以后又带职参加高考,最后考上了湖南省城的一所大学。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积极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把读书当乐趣、当追求,他与天下众生芸芸学子直接奔工作而去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才有了今天家藏数万书的学者型作家。当然,从今天的成就向前回望,能够把买书当雅趣的,肯定是有几个闲钱的。著名作家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说过:“买书不客易,卖书更难!买书,常常为买不到好书懊悔,为失之交臂而遗憾,为掏不出那么多的钱而诅咒书价之暴涨,出版社之黑心。然后羡慕鲁迅先生每年的书账,都是好几百大洋地花……”一个《小说选刊》的顶级主编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也说明了肖飞老师除了是饱学之士之外的成功人士。
他确实是非常幸运的天之骄子。度过了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却依然给他留下了时代的馈赠。他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南,那个时代的人大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能读完小学初中的孩子足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他却有着与同时代绝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幸运。他现在的家里有三间书房,几万册藏书中各种版本的《史记》《说文解字》《三字经》《四书五经》《金刚经》《道德经》以及四大名著琳琅满目,散发着岁月的幽香。如此大的藏书量使他的阅读量达到了很多作家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一座珠峰横旦在读者面前。所以他写的文章,细腻隽永,思想深邃,语言优美,诗意盎然!
一一读书和藏书使我拥有智富的财库,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我精品珍赏的源泉。
一一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会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
一一久居中山,吾辈深感中山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城市。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论是道路两旁,还是农家小院,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一片青翠欲滴、活力四射的绿色天地。
一一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成为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
一一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大师,是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位在白话文小说中提到“辫子”的人,正如他提出的“吃人”学说一样,辫子也是一种显性文本和隐形文本相结合的结构。
像这样闪着思想光辉的句子,在肖飞老师的这本旁征博引、如诗如画甚至带有理论性、学术性的散文集比比皆是。作者高超的技艺不但打开了自己的智慧之门,也给读者带来了颇受教益、益思启智的文化视觉大餐。
有朋友看这到本散文集时的部分文章后对我说,如此优美的散文其实不要做过多的解读,把文字直接呈现出来就可以了。我非常认同朋友的建议,于是,我也省了几个脑细胞,釆纳了朋友的意见一一直接客观呈现!然后再用作者肖飞老师自序中的部份文字做为结尾:
“窃以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可再生。人要有物质的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唯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精神的追求。生活并不尽是吃喝玩乐,精神,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
叔本华说:“读书就要读好书。文学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肖飞老师不但是个藏家、书家。在政界文艺界也从业多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本饱含了肖飞老师智慧的人生感悟,堪称一本具有真知灼见的智者文集。对人生,对过往,都是一部诠释得最好的时间之书。一书在手,开卷有益,读罢如饮甘茗。如果买书又有读书时间,绝对是精神活动的升华。读这样的书,不但能丰富我们情感,我们的业余生活,我们的闲暇时间,也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官能上的快感。即使每天只读一章节,或者只读半小时,也会让我们感到无比轻松、洁净和飘逸,获得丰富的养料。进而与智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对话,丰富我们略显沧桑的人生,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请勿微信投稿!中山日报“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