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霓‖耿立《青苍》:历史与黄壤深处的爱与疼痛(见地/评论)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2-23

沉郁的大提琴:历史与黄壤深处的爱与疼痛
——读耿立老师《青苍》

一部好的作品,必定经得起反复阅读与咀嚼,如一块璞玉,越摩擦越有光泽。耿立老师的散文集《青苍》就是如此。近日,再次重读《青苍》,我又陷入恍惚迷离之境,如遇沉郁的大提琴,在低音区里行走在苍茫之中。他的文字领着我走进迷雾般的历史,在揭开真相的冷峭中,字字见血,却又句句情深,涌动着民族的骨血之爱。同样,又把我带到厚实的黄壤平原深处,聆听驴鸣的悲情,在对土地的尊重和父母的心酸无奈中,交织起对故乡既爱且痛的复杂心绪。无限的苍凉与沉郁,化作一颗悲悯之心,引发乡村沉沦对乡土文化变迁影响的思考。

▲耿立老师

“青”代表竹简汗青,“苍”代表苍黄土地。一脚踩在历史的纵深之处,一脚踩在平原的广阔之中,历史和乡土是耿立老师作品的两条脉络。他在雄浑宽广的文字中漫游,把历史人物灵魂的真实还原与乡土记忆融汇于此书,掂在手中,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情”字书写的血泪篇章。书中包括序言共有28篇文章,关于历史的篇章有14篇,乡土散文有13篇。在这里,有众多烈士在风雨飘摇中的至情至性和血性担当;有汉奸在可恨之外令人恻隐的一面,充满唏嘘与感叹;有对佛性的诠释;有对故土的思恋和人性扭曲的痛诉。一曲低沉的大提琴在这里蜿蜒迂回,一些哀愁、一些悲伤、一些踉跄,透着对生命与人性的反思......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个人的历史最终汇聚成洪流,成为时代的历史,因而解读人物内心,以人之小窥见史之大,更能洞悉时代与各种灵魂互相激荡产生的必然,对于传承人物风骨,推动历史演进,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在书中,作者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及细节重构历史记忆,揭开历史遮蔽,还后人一个青葱真实,并予后世以启发和警醒。在浩然之气中,历史事件荡气回肠,跌宕起伏,让人久久萦索于怀,掩卷沉思。

刀光剑影与烽火边城已成为尘埃纷扬,唯有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和一股股英雄气仍在历史的天空回荡。秋瑾、林觉民、赵登禹、张自忠等忠骨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以真实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作者的笔端。历史重述的意义在于还原真相并警醒后人,对制造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进行灵魂的剖析。这剖析不但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如《缅想的灵地》中,以压抑的愤怒揭开杨靖宇将军被功利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的“这号中国人”杀害的事实。书中说:“有的伤口能被岁月所掩盖。有的记忆却为时光重新撕开。”如果任蒙昧的罪恶逃逸于历史,这将是时代的耻辱。故面对将军之魂,作者沉痛的笔触燃烧着愤怒的火焰,把将军牺牲的真实细节浮于水面,促使我们深层次思考如何塑造民族之魂。再如《守夜》一文,以卡夫卡的举火棒者的形象入篇,展开叙述投湖老人梁济亦歌亦哭报国无门的悲惨命运。梁济守的是清醒与光明,“殉的是一种理想与道义,是一种人的责任和人之为人的文化的规定和符号,他殉的不是满清的政治政权,不是皇帝,殉的是天下。”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句话,梁济与屈原一样,选择了水,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以死对抗顽固坚实的利益勾结链的事件。毛洪涛也选择了水,他试图用沉没的身躯托起世人灵魂的上升,与梁济的死如出一辙。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的良知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需要,故《守夜人》作为一种现实观照,有一种反思与启迪的意义。各种英雄人物刚柔并济,大量的细节补充了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直观感受之外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绝调》中,我们看到了林觉民情意绵长之外的血气方刚,广州起义后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他与荆轲相似,豪气干云却准备经历生离死别,篇尾与意映卿卿儿女情长的场景回旋,让人读出撕心裂肺的痛。《悲悯的佛性》中写了粗犷的鲁智深纤细的一面。“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的佛性不依赖于外表及形式,而在于内心,其善、其真性情感染着读者的心。除英雄人物之外,书中还有对各种复杂命运的叙述。在动荡不安的时局背景下,个体起伏的命运及复杂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临终的眼:萧红记事》中四处流浪、体验着人生诸多辛酸的萧红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让人读出血溅荆棘的美与痛;《饮刀求一快》中汪精卫的才华与抱负让人感叹,然而“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经历布满暗礁的人生,经过火与血的淬炼,最终却投敌,成为历史的耻辱,唏嘘之后带一丝凄凉的意味。在作者的叙事抒情与议论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名字。

▲散文集《青苍》

乡土文学渐显式微的今天,乡土写作仍是耿立老师的一大旗帜。他从黄壤平原深处长大并走出,对乡土前后的变化,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从而也更具有代表性。他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对故园充满了感情。文字充满独特的魅力,不管是炊烟、麦田、光、草、萤火虫还是驴和土地,都是灵性与温情的化身。故乡是祥和的,诗意的,温暖的,但同时故乡也给过他彻骨的痛,因而“在歌赞里,有泪水有鞭痕”。

故乡之所以是精神上的根,是因为我们与之发生了骨血的联系。对亲人的爱,对亲人的生活状态的回忆是乡土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风吹歪》中回忆了父亲与风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温和中带着凌厉。风吹散了麦子,吹倒了父亲,颗粒全无的痛如针尖扎心,在作者带血的回忆中,透过父亲看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农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在老年,父亲还是执意留下三分地自己种,他说庄稼人一看到土地,一看到庄稼,有点小病小灾也会立马就好,如果一天不看到土地庄稼,那他心里就憋得慌。”质朴的文字传递着温度,写出土地与农人唇齿相依的关系。《致不孝之子》则是缅怀母亲的悲歌。作者出生时,贫穷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然而这个生养他的故乡,却未有一丝温暖去救赎人性。“因为我的生,就必得父亲的死,就非得父母遭受屈辱,并且使这屈辱浇灌我成长。”家境的贫寒,人性的扭曲,母亲的苦难与死,落笔情深,读来不觉泪眼婆娑。让作者更痛的是亲情的不可靠,亲人对母亲的榨取。文章感情真挚,字字蘸染着悲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看到农村真实的面貌,既有诗意的田园风光,也有各种复杂的人性甚至罪恶。作者朴素的情怀包括对万物的悲悯,对各种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中,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感人肺腑。在这里,驴对关心它的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怀一颗感恩之心,三番两次寻找旧主人,最后父亲在驴遭受宰杀的命运时把它赎回,让它自然死去。文中有一股温暖的色彩抚慰着人心,因为卑微的生命得到了关爱。驴实际上也代表了父亲,代表广阔土地上的农民,和广大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关爱驴,就是关爱卑微与弱小的生命,是对自然乃至社会和谐的尊重与维护。故乡是游子灵魂的栖息地,对故土的思恋是每个游子的宿命。然而城市化对乡村及小镇的摧毁却让游子的精神无法返乡,因而作者笔下,乡村文化的挽歌唱出了失去精神家园的痛。《谁删减了夜的浓度》《谁的故乡不沉沦》等篇章中,写了自然环境的污染、城市化的冲击,使象征着乡村的事物逐渐消失,萤火虫、鸡鸣、斜阳流水、蛙鸣溪头荠菜,都将成为梦中呓语,这是每一个怀念故乡之人心中巨大的痛与遗憾,“是一种大地的整体失忆和乡村历史的短路”。但作者也不是纯粹停留在怀念旧事物的程度,而是站在另一个高度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一体化的问题,乡村的精神质地问题。

历史与乡土都是深重的话题,如果文字太过于僵硬,读者就难以体验阅读的愉悦,但在《青苍》中,全书都呈现一种“诗性美”,文字浑厚大气而又诗意绵长。如在《白夜》中“我曾看到一张摄影,雪裹着的木屋,是夜,红红的灯光从窗棂漏出,而天是童话的蓝,迷离,弥蒙。我想,我是一滴流浪太久的泪,在这样的屋子可以安置”;再如《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中“春天的时候,浑厚的平原多被猩红或莹白的颜色大肆侵没,层层叠叠,气韵非凡,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锦缎鼓荡着阡陌,那是从明代就名甲宇内的牡丹。到得秋日,菊花就会燃烧起来,在柴草垛、河畔沟渠、晴天碧空,黄的粉的升腾如烟雾。”此类充满诗意的文字在书中俯拾皆是,不论是长句还是短句,不论有没有修辞的铺陈,诗性的美都闪耀着熠熠光芒。作者不但发现美,还是制造美的高手。如写赵登禹将军篇章的结尾,他提到三种结局:成大德高僧,成菊花凋零,或骨血延续。其实无论哪一种,将军都是死去的,都是一种悲剧。悲剧本身就是一种美,但作者却对这种美作了升华,成为一种悲壮的美。余秋雨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作者把结尾处理成电影镜头般崇高的悲壮,把我们的审美体验推到了极致。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因一段需要治愈的岁月,耿立老师的文章总能让人读出真,读出痛。字里行间,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笔墨雄浑,藏着无尽蕴含。苍凉沉郁的风格,犹如坚定稳重而低调的大提琴。繁华喧嚣与之无关,细细斟酌,都是华丽深邃而又不失亲和力的乐章。循着低沉的旋律,似能找到一种冬日午后的光辉,厚实而温暖。在绵长悠远的音符中,作者的思考亦深远而沉重。爱与疼痛,在迂回最终喷薄的曲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多数文章篇幅较大,洋洋洒洒动辄上万字,而文中知识的广博,使人觉得作者亦是一部探索不尽的“百科全书”。不论从思想还是艺术上看,《青苍》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2132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