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出来的年味儿
年味儿在一天一天地变浓了。大街上、商场里已经装饰得花枝招展,一派喜气洋洋。楼下各家面点店热气腾腾,人头攒动,排着长队蒸年糕、蒸包子等。目睹此景,油然想起孩时母亲蒸年味儿。
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几乎每天一进家门,就看到满屋子的热气蒸腾,母亲又在蒸过年的干粮了。疯玩到家的我,欣喜地大喊:“妈,今天又蒸什么呢?”母亲腾云驾雾似的,从一团热气里钻出笑脸:“蒸馒头唷,你不知道有个词叫‘蒸蒸日上’吗?日子呀,越蒸越好啊!”母亲是普通党员,她虽没进过学堂一天,却是“扫盲班”的尖子生,她能莫名其妙说出好多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所以,我对母亲关于“蒸蒸日上”的解释深信不疑。
后来我上学读书了,在课堂上学到成语“蒸蒸日上”时,方知“蒸蒸”就是“兴盛”的意思。老百姓是最富有智慧的,他们利用谐音为自己讨个好彩头,寄寓着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比如年糕的谐音“年高”,寓意“一年高一年”。母亲还说,年前蒸年货时,那些云雾升腾得越高越好,说明来年的日子又要往上升啦。
那年代,日子颇穷,蒸的馒头可不都是白面。但无论是白面、麦糁面、玉米面、高粱面等,母亲都会变“戏法”弄出许多花样。她先将发好的白面,蒸上几个大馒头“上供”。馒头出笼时,在顶上点上大红点,馒头像戏台上女子眉心的红点,显得生动俏皮;馒头上按放五个枣,寓意五谷丰登;馒头一锅接一锅地蒸,白面或白玉米面蒸的馒头用来待客,自己吃的多是麦糁面、地瓜面蒸的黑馒头。不过,我们兄妹几个也能吃到几个白馒头的,尽管不管饱,可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每个人拿着白馒头都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生怕很快吃完。
母亲蒸年糕也是一流的。只见母亲先将糕面放进面盆,一边慢慢地把温水细细倒入面中,一边用一小擀面杖不停地顺着一个方向猛搅。搅得越匀越好,既防夹生,蒸出的年糕也晶莹光滑。搅好糕面,母亲便抓起一把湿面做成面团,不时蘸着凉水,在面团上按一小窝,然后放在锅帘上蒸。此时的火烧得越旺越好,只见灶锅门口烧火的父亲使劲拉着风箱,火苗呼啦啦地往外窜。我们兄妹几个则心急火燎地等待着,看着糕锅冒热气,馋的直流口水。每当此时,母亲都会笑嘿嘿地说:“等着,等着,心急可吃不了热年糕的。”糕熟后,母亲让我们每人吃一个,香甜的滋味钻进鼻孔,管它烫不烫嘴,转眼工夫便吞进了肚子里。
母亲还会蒸“长龙”、“鲤鱼”、“元宝”等。一大团面,经过母亲的揉、搓、捏,瞬间变成了一条条精致的“长龙”。我总喜欢给“长龙”们捏嘴巴,并嵌入红枣。还差点什么?嗐,原来忘记给“长龙”添眼睛了。认真挑选两粒花椒籽,小心翼翼给它们镶上,又把它们的身“弯”成游状,哇,“长龙”们便一个个“鲜活”起来,“画龙点睛”竟如此至关重要。栩栩如生的面鱼儿既美丽又温柔,一对鱼眼是两粒红小豆,鱼头和鱼尾微微往上翘,讨彩“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蒸元宝,寓意财源滚滚……
一晃数十年,如今人们的生活天天都像过年,各类美味可口的面点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随时吃到,蒸年馍习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久远的记忆。而每逢过年,我就想起母亲的“蒸事”。因那年、那人、那景,都凝在时光里发酵成一份独有的回忆,品一口,回味无穷。(注:图文无关)
作者地址:江苏省常州市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