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
崭新锃亮的柏油路面,宽敞舒适。左右层峦叠翠夹道,前方群峰张怀相迎。穿行于这条新开的高速公路,犹如走在一条绿色长廊上,醉心惬意!
两旁青山相对出,轻车一路大埔来。
2021年元旦假期,趁着大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们一家人从潮州出发,驱车来到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游玩。
三河古镇,位于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河交汇之处,上通闽赣,下抵潮汕,为粤东水路交通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就发生在此处。
车下高速,进入三河镇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挺立于道路中央的一座巨型石牌坊——三檐二柱,青瓦盖顶,宏伟壮观。牌坊上“三河坝朱德纪念大桥”几个大字非常醒目。穿过牌坊大门,左拐,就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公园。
公园主体建于三河坝战役原址——三河镇汇东村笔枝山顶上。山下,一座大型花岗岩石雕——“军魂”主题群雕首先引人驻足瞻仰。石雕由“八一”军旗和六位起义军将士头像构成。将士们面部肌肉饱满,棱角分明,目光炯炯有神,表情凝重,或怒目圆睁,或张口咆哮。整座雕塑作品底座厚重,构图简单,却能充分表现革命军人蔑视敌人,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拾级而上,穿过石雕门牌坊,慢步走过山坡木质廊道,来到公园中心区域——八一广场。广场中心,巍然挺立着朱德元帅的戎装雕像。朱德元帅双手叉腰,张腿挺身而立,凝视前方,伟岸飒爽,威武雄壮!帅像四周,一组当年参加三河坝战役的起义军将领铜像或半身依座,或全身站立依次展开;帅像身后,浮雕墙上一组组浮雕图案配合文字,详细介绍“八一”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的经过。广场左边,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因新冠疫情大门紧闭;右边,登上台阶,便来到笔枝山的最高峰。“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于山顶之上。
烈士纪念碑高15米,由35种规格的343块密纹花岗石砌建而成。碑身正面镌刻着朱德元帅的亲笔题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十五个正楷鎏金大字分外耀眼。碑座上刻着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将军撰写的碑文。
冬日阳光下,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如一柄长剑直插云霄,气冲苍穹;天空万里无云,纤尘不染,蔚蓝的天幕下,碑身挺拔笔直,顶天立地,傲视群山。碑园周围,翠柏侍立,绿树掩映,环境幽雅静致,气氛庄严肃穆!
1927年8月5日,南昌起义军胜利占领南昌城后,挥师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举行北伐战争。起义军在以周恩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进入大埔县(茶阳)。9月20日,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率领三万多人,顺汀江、韩江而下直抵潮州、汕头;一路由朱德同志率领的三千多人队伍,据守三河坝,以防敌人从闽西、梅县抄袭我主力进军潮汕。三河坝战役由此打响。起义军与敌激战三昼夜,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歼敌几千人。在三河坝战役中,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与敌人肉搏战,全营官兵血洒笔枝山,壮烈牺牲。
笔枝山,这座革命烈士英魂铸就的英雄之山,因三河坝战役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座丰碑,注定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站在笔枝山顶放眼望去,但见周围群山莽莽,峰腾巨浪,峦跃绿波,奔涌而来;脚下三江交汇,碧水映翠,清流涵幽;远处睡美人峰横卧,对面韩江源母亲塑像竦峙……好一幅壮美江山图!
三河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因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之处,三江沟通内外,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说。三河古镇建制于北宋开宝年间,明清两代均在此地设置驿站、递运所、巡检司,清初饶平总兵吴六奇在此设营,扼守20余年。
险要的江山,发达的水系,实乃一方风水宝地!
笔枝山不远处,凤翔山麓,至今完整保存了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之墓。翁墓坐西向东,踞山临水,面朝汀江。古代江流湍急,船只逆水而上,船工撑篙躬身俯首,纤夫拉纤跪地而行,尤似面向坟墓遥遥拜望。到了夜里,无数船只停泊江边,连绵数里渔灯点点,蔚为壮观,故有“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的美誉。
如今,笔枝山下,到处高楼林立,江面大桥飞架,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不远处火力发电厂两座巨大高耸的烟囱,成了向世人宣告现代化工业在这片古老的大地扎根开花的形象广告牌。
从三河坝“八一”南昌起义军纪念园到翁万达古墓;从笔枝山顶到风翔山麓,一路走来,思绪万千。我想,封建士大夫考虑的只是个人尊荣,即使死后,仍想坐拥大好河山,安享江河秀色,接受后人膜拜;只有共产党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甘于抛头颅、洒热血,把解放劳苦大众,建设富强国家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誓言!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