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山年味(5):小小煎堆里的浓浓乡情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1-16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在过去,逢年过节才吃得上的煎堆,是很多中山人的回忆。

煎堆也成了馈赠邻里、维系乡情的美食。

1月15日,记者来到沙溪镇港园村一家有28年历史的老店“方便囍点”,学做番薯煎堆,同样这样的乡情,在这家小店,依然看得到。

这家开在老祠堂里的粥粉面店,一到年前就进入忙碌期,煎堆每天订货比平日翻倍,小年糕从早上7点蒸到晚上7点,还有不少客人预订芦兜粽、金吒、角仔等。

不大的店里,五六个上了年纪的阿婆,一边聊着天,一边忙前忙后,包粽子、炸煎堆、蒸年糕…..各个手脚麻利、配合默契。

起初,记者以为,这都是店家聘的人。但“80后”的“店二代”阿翩说,除了一个是店员,其他都是义务来帮忙的邻里街坊,有的一来就是二十多年,风雨无阻。

这些阿姨大多已退休,最大年纪的有70多岁,子女孙辈也已长大。小店不仅成为了消磨时间的好去处,也为她们提供了很多欢乐。忙时干活,闲时聊天,成为了阿姨们的生活常态。

住在石岐的吴阿姨,每天忙完家务活便开车过来,每月光油钱都快1000块,但从未缺席。“和大伙聊聊天,干干活,开心呀。”吴阿姨笑着说。

阿翩从6岁开始,就在店里帮忙包云吞、打下手。4年前她辞职专门帮妈妈打理这家店。

二十多年来,这家店从四五张台发展到十几张台,店面也扩大了一倍。

杨颖翩接手小店后,增加了很多美食品种,重新装修了店面,制作了新菜牌。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店里不再炊大年糕,只做小年糕,还可以发快递。

她很敬重这些长辈,“有些阿姨早上6点多就来,下午四五点才走,还不求回报,她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阿姨们也很快乐,隔壁邻居常常说:“快看,那家店的人又在笑了。”

店里这份浓浓的乡情也吸引着食客,不少食客从小吃到大,再带着孩子来帮衬。二十多年的时光沉淀,两代人的味蕾,留下关于家乡不变的味道。

油锅热了,煎堆无数次翻滚后,外皮渐渐鼓起,色泽金黄油亮。

十多分钟后,煎堆出炉,犹如金玉满盘。有些烫嘴,得边吹边吃。外皮Q弹糯软,里面汁液鲜美。

说着一口沙溪话的阿姨热情邀请记者品尝,也互相拿给彼此,逗笑一番,举起手机拍个照,欢笑声一阵阵从店里爆发出来。

吃一口煎堆,似乎能触摸到久违的乡情。

吃一口煎堆,这个年似乎有了富足的味道。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视频统筹+/谢琼 李玮玮
◆图+5/记者 吴升锐
◆文+/记者 李玮玮 见习生 陈雪琴
◆出镜记者/谢琼 李玮玮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袁凤云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8 条评论
Chansun. 5年前
煎堆我的最爱
回复
米鼠 5年前
看起来好好吃的样子
回复
黄yijie 5年前
味道很不错好吃
回复
阿宅小兔子 5年前
阿姨们都是很热爱生活的呀
回复
谢拉姆 5年前
真的很好吃!!!
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南区马公纪念堂拟打造文旅新地标
原创 21980人浏览   2025-07-07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3360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