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年,已经告老还乡14年的老乡绅梁杞决定要给朝廷上书了。在那个人才辈出、承平多年的时代,朝堂上的梁杞实在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但是,他依然担心着自己的家园香山。虽然是承平年代,香山仍是一个没有人来管理的孤岛,住在香山崖银场和金斗盐场的人员很复杂,管理混乱,海上过来的盗贼也时常光顾。
梁杞决心要上书建县,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放不下了。为此,他去会了会广南东路运判徐九思。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资料图)记者 缪晓剑 摄
岛上移民从何而来
香山建县以前的移民,多半由采珠民、避难民、渔民等组成,大多是北宋初年抵达的。
采珠民也是疍人的一支。
宋代诗人方信孺有一首诗叫《媚川都》,此诗能概括当时南汉至北宋初年珠江口人生活状况:
漭漭愁云吊媚川,蚌胎光彩夜连天。
幽魂水底犹相泣,恨不生逢开宝年。
这首诗歌细析起来就可以说清香山的岛民生活了。开宝年是宋太祖的年号,从968年至976年。开宝年间与宋国共存的还有七个政权:南唐、吴越、北汉、南汉、辽国、于阗、大理。当时地处广东的政权是南汉。南汉当时的皇帝是后来称为南汉后主的刘鋹,他的特点是荒淫昏庸,珍珠是他其中一样“心头好”,而他喜欢的珍珠产地东莞和屯门海上被称为“媚川都”。
东莞所管辖的文顺乡——香山当时四面环海,不仅产盐,还产珍珠。很多海边人都下海捞珍珠,大家也以采珠为生。皇室的奢华生活正是百姓的求生之道,下海捞珠有可能葬身海底,但是找到一颗好珠子就可能解决一大家人的吃饭问题,再凶险也得碰碰运气。宋太祖后来在971年灭亡了南汉,并下令废了媚川都。他命令年轻的采珠人去当兵,年老的采珠人回去种地。好的是,香山一带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在那里煮海盐,大批无地可种的人就去了金斗湾一带煮海盐,这就是香山的早期移民。
再说一说避难民,他们是来自于哪里呢?
这些人是从广州过来的。1052年农历五月侬智高起兵反宋,占领了邕州(州治在今广西南宁),自立“大南国”。广南路(分东、西两路,大致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承平日久,州郡都没有什么准备,侬智高一路攻下了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州八州,随后围攻广州。
广州的很多人为了避难,纷纷举家迁往了香山岛。以曹姓和古姓为主,曹姓居于曹溪,古姓居于古溪,这就是曹步和古镇的最初移民,他们以姓结为族,后来成了香山的地理名词。
广州被围了50多天才解围,但移民也就此开始。城墙阻拦不了蛮族人的攻击,之前有黄巢的屠城,如今有侬智高的围城,让生活在广州城的人们觉得不安全,他们要寻找新的家园。
至于渔民,他们途经时发现了香山是个能久居的地方,也就不再四海为家,上岛开始了全新的、由渔民转为农民的生活。
也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间有一部分来自粤西的壮族、瑶族迁入香山,在《香山县志》里出现的“畲田”是其佐证,因只有这两个少数民族才会采用他们所特有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来种地。
另外,还有少量的官员移居到了岛上,比如南朗程氏,他们是广州知州程师孟的后人。程师孟的四子程柏峰管理香山场的盐务,于是这一支人就留在了香山。
农商渐兴,
当地的城市管理需求应运而生
宋太祖灭了南汉之后,为了鼓励农耕而下了一道诏令:农民开垦的无主荒地和未开垦土地只需纳税,官家不能收租。这一诏令大大鼓励了岛民的开垦热情,大家开荒、围垦,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扩大自己的财产。当时有地的主户约占三分之二,客户(也就是佃耕农)约占三分之一。
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之后,用以交换的农副产品出现了,商业也渐渐兴盛起来。当时的文顺乡下辖五个村:长安、丰乐、仁厚、永乐、长乐。仁厚村的种亚麻用来织布出售,丰乐村的利用坡地种桑,织成绸子出售,他们还采竹伐木,制成木货篾货出售,长安村的则利用水边之利将渔产品制成干鲜货出售。
商业的兴起,又引起了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求。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手工业也跟着兴盛起来,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官营的银场和盐场劳作。采银的工人多出自长乐和丰乐两村,而自从知道了香山崖有银矿之后,大量的移民涌到了香山,有的甚至是举家迁入。
商业的兴起,也促进了集市的发展,城市的最初模样在香山岛也初步形成了。而越来越多的人涌来,也带来了管理的问题。
任官经历让梁杞敏锐发现香山管理漏洞
梁杞在众多文献中记录都很少,笔者查阅到的文献有《粤大志》《番禺县志》《香山县志》,所有的记录又均出自黄佐版的嘉靖《香山县志》。因为梁杞自己编写的《梁氏族谱》已经佚失,现在已无法得知他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到香山岛的,也不知道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
根据文献记载,梁杞出生在香山岛延福里一个叫石头村的地方,与沙涌相毗连,也就是现在的南区街道一带。1046年,梁杞登进士,接下来22年里陆续担任过连州司理、桂阳县令、鄂州通判。按记载,他以民为本、体恤孤寡、修葺池塘、教化育人、平均赋役、抓捕盗贼,所有公家人该干的事他一件没有落下,“虔商有扰市廛者,设方略殴逐之,邑以大治。”对于欺行霸市的,梁杞也一个都不放过,打架斗殴者被赶得远远的。
嘉祐年间(1056-1063),梁杞升任比部员外郎、朝政郎,比部也就是刑部下设的一个部门,以鄂州通判的实官到武昌管理军事。楚人自古擅巫风、信鬼神,看病也不去医馆,他觉得这是陋习,就专门设置了医局给人看病。
可以说,梁杞入仕为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宋仁宗时代。在熙宁初年(1068),梁杞致仕并回到了香山。作为一个管理过城市的官员,梁杞看到了岛上的管理问题,当时的香山岛分属东莞、南海、新会三县,凡有斗讼,各自办理。这种管理上的漏洞,让不法分子有了更多可乘之机。
因此,他想到了行政管理办法就是设县。
梁杞是请求香山行政升格首倡者
元丰五年即1082年,梁杞找到了广南东路运判徐九思,希望香山建县。
于是就有了农历十一月的上书朝廷一事,这件事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31卷里有记载。书中记载说,广南东路运判徐九思上言:“东海有岛曰香山,侨田户主客共五千八百三十八,分录东莞、南海、新会三县,凡有斗讼,各归所属且办理,遇风涛则踰月不通,乞建一县,因香山为名。”
笔者查阅了两宋时地方官署和官职,某某路,就是跟省一般的建制,广南东路,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路级官署,转运使司称为“漕司”“漕台”。转运使简称“运使”,转运副使简称“运副”,转运判官简称“运判”。
梁杞找的地方官是省里的第三把手,说话有一定分量。然而,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理由是香山岛设县还不够格。笔者在元丰三年(1080年)王存等编撰的《元丰九域志》里查阅到,广州当时所辖的南海、番禺、增城、清远、怀集、东莞、信安七县,香山所在的东莞县综合实力排中下。广州的总户数为143261户,平均每个县的户数为2万多,但是,当时香山的户数仅为5838户。
虽然没同意香山建县,朝廷同意了香山建镇,把香山寨改称为香山镇,下辖长安、仁厚、丰乐、永乐、长乐、永宁、德庆七条村,包括了周围的很多小岛。
薪火已点燃,香山建县的宏愿就此在士人、乡绅们的心里亮了起来。70年之后,最终由陈天觉完成了这个使命。
资料记载梁杞逝世后曾有二冢
撰文时,笔者查阅了中山市政协文史专员欧阳小华的田野调查《梁杞:香山立县首倡者》。他走访了南区梁杞墓实地,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认为梁杞活到了75岁。笔者采访了欧阳小华。他展示了笔者没见过的清朝另一个《香山县志》版本记载的内容:
良都良字都梁族,原居延福里,即石头村,与沙涌、库涌毗连。宋代产三乡贤。庆历进士、比部郎、鄂州通判杞,致仕时建议立县。其裔孙现亦嘉熙进士,知南康。元明间徙族北台溪、漕边等乡,合福涌两派丁口约千五百。
谨按:梁乡贤所居石头村,今名井尾,与槎桥落尤近。土人锄地种植,屋村尚存。前数年掘得一古铜凤,翼长尺许,重拾余斤,巨家旧物也。乡贤冢墓,县志未详,家谱云:葬柏桠斜阿婆墟。蔓草荒烟,久无觅处。石头村大仰环,乃其妇墓,以乡贤衣冠合袝者。向由漕边、福涌两派祭埽。光绪甲午,福涌利其旁穴,先图控据;漕边还诉得直,该姓父老啧有烦言。吾邑山案,强半类是惑形家言,失尊祖修睦之谊,诚陋俗也。
第二段几乎补充了梁杞所有身后事,笔者也由此大致了理清了梁杞的身后事。梁杞去世后,其肉身葬于烟墩山,后毁于战火;另一处是衣冠冢,与他夫人的墓均在石头村。后来的墓碑是后人光绪十一年(1885)重立的。
曹边村以文化薪火相传为己任
近日,笔者专门去了曹边村采访了梁杞的后人、曹边村书记梁志国。曹边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梁,他们是梁杞的后人。
曹边学校旧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资料图)记者 缪晓剑 摄
梁志国介绍说,曹边建村于梅岭南侧边缘,曾经有一条河自北往南流经村西,连接了北台涌与石岐河,是古代梅岭山区中部主要的水运通道,所以村子最早叫作“漕边”。又因为“曹”与“漕”谐音,清乾隆初年改成了曹边。
最让曹边人骄傲的是,他们梁家人出了“两进士一状元”,“两进士”是指梁杞和他的裔孙梁现。从附在梁杞后面的介绍来看,梁现在南康当过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教化。“一状元”是指从曹边移居顺德的梁耀枢,他是同治十年的状元,被慈禧太后称为“金玉君子”,人长得漂亮端正,书法也很好,一生致力于文教。
沿袭着这种文脉,曹边人很注重诗书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里保留了最古老的碉楼,专门留出了土地作为传统教育基地,把曾经养鳄鱼的场子变成了传递诗书情趣的“安山文创园”,将杂草丛生的后山变成了赏心悦目的登山径。而在村子的最深处,他们改造了梁杞公祠。改造过的梁杞公祠结合了传统亭榭和岭南建筑的特点,既有文士追求的雅趣,又有祠堂应有的庄严。
郑强的琴舍“左琴右茶”在古琴界小有名气,他的琴舍是村委会经过多方考查之后才让其落户曹边的。郑强喜欢古琴,平时以教琴为乐趣,他说,他喜欢曹边村的恬静与古朴。
郑强的琴舍“左琴右茶”位于曹边村,在古琴界小有名气。记者 杨彦华 摄
曹边的安山文创园里有一间专门用于文化交流的雅舍,上书“遇见曹边”4字。就像张爱玲在《爱》中所写的那样,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这大概就是他们要追求的韵味。
【策划/统筹】吴森林
【联合出品】中山日报 香山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穿越深中通道①|台山初罢雾 岐海正分流!伶仃洋及香山全域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