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到宋朝去见香山名人(本土/散文诗)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蔡旭 发布:2024-10-09

到宋朝去见香山名人(三章)

 

在曹边村见到香山设县发起者

宋熙宁元年(1068年),梁杞从鄂州军事通判任上告老还乡,之后来到北台山下。

见到这里三面环山,青山豪迈,一水枕流,秀水妩媚,既有河通漕运,又有泉涌清欢,一个姓梁的曹边村,就在此落地生根。

至今950多年了,他一直住在这里。

这一天,我见到他时,他以一尊半身铜像的形式,端坐在曹边学校的大堂。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正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开创者的形象。

我提起香山建县的往事,虽然他笑而不语,好在史册上早有记载。

那时只有香山镇,唐朝设立的,归东莞管辖。

虽然渔盐发达,兼有银矿场之利,隔海管理多有不便。

于是,宋元丰五年(1082年),他与广东运判徐九思一起,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

迟迟没有得到批准,他也不知何时才能批准。

过了整整70年后,朝廷终于设立香山县。尽管他未能看得到,我想他应会为此笑慰。

懂得感恩的香山人,世世代代都记着这位设县发起者的名字。

饮水思源,数典念祖,从香山县到中山市的史册,都铭刻了他的恩德。

这时候,面对他的铜像,我的感动像潮水一样涌上心来。

不由得向着他,衷心地致敬。

 

“功建铁城梁公祠”探秘

福涌村有一座“功建铁城梁公祠”,给了我许多问号。

铁城在哪里?建城有功的是谁?梁公祠是谁所建,又为谁而建?

我就需到宋朝去寻找答案了。

1152年香山立县,两年后才把筑城提上日程。纷争难断之下,便以称土为准。因石岐土重说明根基牢靠,便定为县城,又称“铁城”。

据说建城由福涌村始祖梁溪甫为总设计,他的大儿子为总施工,两年后竣工。

为表彰梁氏父子,由良都缙绅提议及资助,知县主赞并定名,在村里建起梁公祠。屡经修复,传续至今。

论起建城有功者,应有建县发起人梁杞,也应包括建城建祠有功的梁溪甫了。

现在我面对“功建铁城梁公祠”,深为这座两进三间、雕梁画栋的建筑之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赞叹!

为 900多年来,梁氏一族薪火相传,为香山城市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而钦佩不已。

我想,记载古村历史、传承香山文脉的“功建铁城梁公祠”——

要论其“位”,是良都地标之一。

要论其“功”,则在千秋万代矣!

 

寻访抗元英雄马南宝

我到沙涌村拜访马南宝,要走到南宋末年才能遇见。

他的故居不在了,好在遗址还能找到。

这么说来,少帝赵昰也是住在这里了。

这是1277年10月,在元兵紧迫追击下,南宋流亡皇帝赵昰逃到沙涌,以马家暂作行宫。马南宝开仓搬出千石米粮饷军,被封为工部侍郎。

少帝赐酒,马南宝壮怀激烈,高歌了一阕岳飞的《满江红》。

次年少帝赵昺即位,马南宝组织义军,掩护少帝撤退。

1279年2月,崖山战败,宋朝覆灭。在家养病的马南宝气得直吐鲜血,作《哭祥兴帝》诗二首,痛呼“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夜潮消。”

他潜伏乡下,组织勇士伺机起义,不幸被捕,壮烈殉节,年仅36岁。

这位一腔孤忠的抗元英雄,把自己嵌进了南宋历史。后人把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南宋四大英烈。

我知道,800多年后的沙涌,马南宝还在,马南宝英魂还在。

我见到,在沙涌村马南宝故居遗址之前,一座牌坊傲然耸立,正面题着“宋帝遗迹”,背面题着“侍郎故里”。

这是对历史的铭记。

正是对英雄的昭彰。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474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