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松涛||舌尖上的那些事(话题/随笔)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3-08-09

吃饭也是沟通

身边人网购有一只新科技的无水火锅,每逢周末叫上三五亲友,鱼啊鸡啊猪啊的,来它个一锅熟,既简单又美味,大家尝了都直呼叫好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早几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季接一季的开播,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饮食艺术,一次又一次掀起了“舌尖文化”热,让人在舌尖上品中国味道,在舌尖上回味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也知道很早以前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

祖先留给我们的“吃文化”宝藏,悠久在日常,信手可拾,比比皆是:

——见面寒暄问你吃了吗,

——工作叫饭碗,谋生叫糊口,

——没钱叫吃土,伤害叫吃亏,嫉妒叫吃醋,

——受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拿好处叫吃回扣,

——白跑一趟叫吃闭门羹,工作太轻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

——干不好叫干什么吃的,做事不力叫吃干饭的,

——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犹豫不决叫吃不准,

——说不该你说的话叫吃饱了撑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

久居珠江三角洲,还常可听到在称赞某人有份好工作有个好事业之时,对方某人的答话,一般也有三种言语:或言揾啖食(找口饭吃),或称揾两餐(找两餐饭吃),或说揾三餐(找三餐饭吃)。

早年我在乡下工作时,常要跟随县里一个大博士陪同接待海外乡亲。乡下是著名侨乡,大波士负责侨胞工作,少不了整天没完没了的要接待回乡侨胞,陪同参观吃饭。他说,既然如此,就将工作当成是自己生活的一种享受。每一次吃饭时,大博士还会叮咛几句,“年轻人啊,吃多点,人怕病,病怕撑(饱)啊。”

大博士总是在说,其实“人不是病死的,最终都是饿死的”。记得当时我仍然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慢慢见证了几多的油尽灯枯,渐渐才算是了解大博士的说话,也才渐渐明白乡下老人为何总在念叨“能吃是福”。

而今,小孩子过年过节惦记的,早已不再是那单纯解解馋的“吃”了。相反,圆了温饱梦之后,为了健康长寿,共同的梦想却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这个要少吃那个要少吃,甚至于渐渐也有不吃或少吃的“新潮”。

凡有过体检的,结果出来不少人都是亚健康,医嘱或有说要戒戒口,要清淡饮食。

拜访过小城鼎鼎大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告诉说,在他们中医的眼里面,凡是平常你最喜好吃的东西,往往都是对你身体健康伤害最大的也。要想身体好,先管住自己的口,不为美食所诱惑,预防病从口入,才是简单有效的养生好方式。

小时候读中学,上学天天要路过一家名字叫“东风”的饭店,望着店里白帽白衣的服务员,亦曾梦想过,长大了能够有那样一份工作就是享受,享受就是工作。如今左右端详多年,看来七十二行内内外外的美食家,亦算是当之无愧的一个。比如说,香港美食家蔡澜,擅长饮食研究,凭借一个“吃”字,吃出“食神”美称,吃成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有人这样说过,“我这一辈子,最拿得起放不下的,就是筷子。”

早些年亦曾认识有珠三角某个行业龙头企业老板的二少爷。二少爷说,他是最怕陪同父亲招呼客人吃饭。

二少爷西洋留学多年,学成归来见到父亲天天宴客少不了都要鲍参翅肚,有时候还是吃之一半丢之一半,埋怨这样大过奢侈大过浪费。

还有,“沟通也是生产力”曾是风行一时的口头禅。那究竟什么才是沟通?什么才算是沟通?也曾聆听省城教授说过多次,沟通就是吃饭,吃饭就是沟通。正是如此,老友记小鹏早些年在乡镇工作时,也幻想过独善其身,尽可能少去跟下属吃饭。但安排参加驻村工作之后,小鹏很快发觉,不跟下属聚一聚吃个饭,既显得大过于清高,容易自我孤立,也难以团结下属聚拢人心。

后来小鹏想到这样一个主意,每个月叫上驻村的镇机关干部一次,集体轮流到各个村干部家里去聚会吃饭。参与人员要轮流动手抓勺煮食,每人负责弄个菜肴,大家伙AA制。小鹏说,那些日子里,他也有机会走进不同村民的厨房,品尝记录乡村特色食谱,还将过往跟随母亲学做的凉拌木耳、生姜炒鸡等菜肴复制做出来,与食物一起玩乐,与同事一起沟通。小鹏还记得,第一次聚餐之后,有同事家里的餐桌很快就摆上了凉拌木耳的菜肴。

俗话说,一碗米饭,养百样人。都说食为天,都说吃文化。在国人眼中,食物始终只有三类:①直接吃的, ②看着好像能吃的, ③需要想想办法才能吃的。

至今,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见个面或打电话,仍然会这样子打招呼:“吃饭了吗?”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全城集结,抗疫线上的青春防线
原创 16745人浏览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