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晶芳||青蒿相衬(风味/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查晶芳 发布:2023-03-10

春来艾蒿香

春天的野菜中,艾蒿最为清香可人。人们熟知的“清明粿”也称“蒿子粑粑”,就是艾蒿做的,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曾有过专门介绍。

二月田野小路边、河埂土坡旁,一撮撮青蒿绿茸茸,嫩生生,采摘正当时。其叶形若椭圆,叶片舒展,呈羽状散开,边缘略有锯齿形纹路。初生之艾紧贴着地面,得用小剪刀挑,否则弄得一手泥还没掐到几片叶;稍大些的已具秀颀之姿,只需用手捏住暗红色的根部,轻轻一掐,整棵即起。大多数艾合群共生,一丛丛,密密蓬蓬,看着喜人;也有些离群索居,各霸一方。最好辨识的若过于风中挺立的艾蒿,似一只只摇动着的小手掌,鲜碧可爱,盈盈相招,让人一望即知。微雨初霁,与三两好友于运河埂上采蒿,春风款款,绿艾青青,说说笑笑间,便得满袋清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愉快体验。

采蒿并不难,可真要“青蒿黄韭试春盘”还需费一番工夫。首先得择去混杂其间的草叶碎屑细木枝,清水洗净。再烧一锅开水,将蒿子放入,稍稍焯一下,旋即捞起,是为“杀青”。“杀青”后的蒿子,颜色比生蒿更为碧翠,野草之涩气也消散殆尽,晾干后冷冻,便可长时间保存。

小时候,每年我都看奶奶做蒿子饼,印象颇深。现在我一女友也特别擅长,我求教过她好几回,多少也算学到了点技术。

蒿子需剁碎。若嫌糯米粉太粘牙,可加适量面粉。粉加水和好后,放一小勺白糖起鲜。粉“醒”好后,加入艾叶使劲捏、揉。粉团不能太干,否则做饼时易开裂。

先将面揪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面团,这是蒿子饼的雏坯。把小面团搓成圆形,用拇指在正中间按出一个小坑,两根拇指伸入坑中捏着坑壁,将面团在手中不停转圈的同时,指腹用力捏压拍打,直至面团成一中间空空的大号“酒杯”。“杯底”一定要厚于周边,以易于装馅。馅先炒熟,入“杯”。雪里蕻馅,咸菜肉未馅,萝卜干子馅,皆可,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都必须拌入剁碎的生姜大蒜,并用猪油炒熟。馅也不能多,多了饼子难“封口”。

馅装好后,将四周的面粉轻轻往上揪,待馅完全被包住时,那些小面揪也汇合到一处了,将中间的面揪轻轻按压;再用双手来回拍压面团,直至成薄薄的扁圆形。切忌蛮力,易漏馅。须缓,须均匀着力。漏馅再补,就破相了。

倘若不加馅,就简单得多。直接将揉好的圆形小面团置于手心,对着正中间,“啪”地一按,面团就变薄了。双手再“啪啪啪”地来回按几次,一个圆圆的粑粑就出来了。在做饼时,双手一定得沾点干粉,否则面团会粘手。用电饼铛“炕”饼子,最适宜。用油少,且不粘锅。两面煎至微黄,饼即成。蒿子饼绿莹莹的,清香霭霭,满室可闻。同样的配料,还可做成饺子形状。白瓷盘中,一排排翠绿的饺子,看着清新,吃着舒心,简直是一口一个春天。

若嫌做饼太麻烦,也可直接将艾叶剁碎和入面粉中,加俩鸡蛋调至稀糊状,如此煎出的薄饼微绿又略黄,艾香兼蛋香,也自有风味。江浙一带则喜用艾蒿做“青团”。也是用艾蒿的汁液拌糯米粉,在手中抟成圆形后,上锅蒸熟即可。蒸熟的“青团”看相极佳,颜色碧绿锃亮,个头比较硕大,馅有蛋黄、肉松,豆沙、芝麻等。

“清明时节吃艾粑,一年四季不生病。”艾被称为“百草之王”,《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艾以叶入药,理气顺,逐寒湿,止血安胎。”很多女性月子期间,都要用艾水洗澡。煎艾水泡脚也是极好的,其特有的馨香还能安神助眠。难怪孟子说,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晴空暖阳下,朴素优雅的青蒿,眉目秀雅的女子,相对成画,相衬而香。春风花草,泥融飞燕,在这迟迟的春日,走进乡野,走进古老的《诗经》,走进一个民族清雅素朴的源头,亲近永恒的、不被时间改写的艾蒿,让艾香渗进平常的日子,那日子也就充满了生气,充满了诗意。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1735人浏览   2025-05-04
原创 9634人浏览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