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春天的蒿子粑粑(乡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彭毅 发布:2023-02-24

春天的蒿子粑粑

雨水过后,桃蹊柳陌,旧故里草木深,每天都有味蕾上的惊喜。漫山遍野的蕨菜、蒿子、水芹、地米菜、香椿在春风里疯长,又到了吃蒿子粑粑的时节,莫名的有些嘴馋。

湘北农谚:“二月茵陈三月蒿,到了四月当柴烧。”阳春三月是采摘蒿子的黄金时间,墨绿、翠绿、浅绿的香蒿在风波里荡漾,茂密的清香之上,是春日里湛蓝的天空。老少妇孺提着竹篮,在田埂上、在马路旁、在小河边寻觅。老人们都会采摘一片香蒿给小孩子做样本,“你们要看清楚了再采摘,叶子尖的、低矮的这种才是香蒿。那种宽叶子又很高的是艾叶,气味很重还有点呛人,做出来的粑粑味道是苦的。”孩童们参照香蒿叶的样板,在原野上找寻、奔跑、嬉戏。左手轻轻地划开一丛丛蒿叶,露出纤细的茎。右手把最嫩的一截的蒿子折断,一把把鲜嫩的蒿子坠入竹篮中,一茬茬枝干迅速弹起,在春光里摇曳,在微风的柔抚下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孕育。空气中弥漫着蒿子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提神醒脑。

把采摘回来的香蒿洗净,用滚烫的开水“焯”一次,放入凉水中再浸泡两至三小时,待蒿子的苦味基本消除了,最后捞出沥干。把剁碎的香蒿、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按照一定的比例倒入木盆,接着倒入热开水。用力反复揉捻面团,似乎要把蒿子的野性驯化,才能融入这圆润光滑的面团里。把整个面团揉捻到软糯相宜,再调试好芝麻白糖和花生红糖的馅料,正式开启蒿子粑粑的制作。先让手掌心沾上一层水,取一小块面团,在面团的中间放一小勺馅料,揉捻、搓圆、压扁,一个光滑亮丽的蒿子粑粑就成型了,摆放在粽叶上,每片粽叶上都摆放三五个,再放入大的蒸笼,似有百舸争流的气势。

当土灶的炊烟升起,蒿子伴着糯米粉的香味溢出了蒸笼,闭目,深呼吸,轻揽一缕清香入怀,令人心旷神怡。经过十几分钟的“修炼”,热气腾腾的蒿子粑粑就可以出锅了。蒿香扑鼻而来,粑粑的色泽翠绿饱满,轻咬一口,香柔糯软,甜而不腻,唇齿间留下阳光、雨露、微风和爱的味道,似乎把春天吃进了心里。

记得小时候,母亲做蒿子粑粑时,我也学着做,做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四不像。母亲说:“以前做蒿子粑粑,大部分的是蒿子,不要说馅料了,连糯米粉的含量都少得可怜,只能在热锅里煎熟,要是蒸就全散了。现在你们是当零食吃了,早些年吃几个蒿子粑粑就是顶一顿饭。

”我好奇地问道:“那是不是很快就饿了?是不是很苦?”母亲莞尔一笑,“饿了就喝水呗,现在总算是苦尽甘来。”母亲所提到的那些艰苦岁月,我是无法彻彻底底地去悟透的。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制作出一道道淳朴而又香甜的人间美味,温暖着我的童年。我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或许正是祖辈们用那份炽热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支撑着顶天立地的宿命。“民以食为天”,一道简单的蒿子粑粑,在勤劳的双手中传承了几千年。时光煮雨,又把蒿子粑粑升华为了一种文化和寄托,足见这道美食在神州大地的举足轻重。

蒙蒙细雨,湿润的空气里满是春天的味道。踏春、赏春、食春,春天的美食和美景一样治愈人心,温暖岁月。

作者简介: 彭毅,笔名潜默,湖南益阳人,现居深圳,深圳市作协会员。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诗歌网》《宝安文学》《羊城晚报》《宝安日报》《常德日报》《益阳日报》《中山日报》《湛江日报》等报刊,偶有诗歌获奖。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1738人浏览   2025-05-04
原创 9716人浏览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