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彩蛋”?
来自“壳间”的AR艺术
带来“所见非所得”的奇妙体验
近年来,“元宇宙”概念持续火爆,作为体验“元宇宙”的重要入口之一,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增强现实技术(AR)也受到业界追捧,被应用到教育、出版、娱乐、文保、医学、广告等多个领域。
虽然国内AR艺术尚在萌生阶段,不少年轻团队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壳间QUOGEN。壳间两位创始人陈泓熹与刘佳琪拥有艺术设计、编程代码、商业管理等多重学术背景的“海归”,希望借助AR与MR技术,集合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力量,在现实空间中铺设创意虚拟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无需佩戴昂贵的AR头显设备,观看者只需借助APP客户端,即可在展览现场进入“所见非所得”的神奇世界。
展览现场
◆◆◆
当下,人们的目光已习惯被手机屏幕所锁定:社交、购物、煲剧……技术的力量也让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冲浪,随波逐流,任由屏幕上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将我们带至不知名的远方,却忘记了自己最初开启搜寻的目的是什么。
眼见身边的朋友聚会也经常是各自在玩手机的状态,正徘徊于VR和AR研究项目之间的陈泓熹最终决定选择后者为方向,“我想尝试通过AR和游戏机制的结合,创造更多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连接。” 陈泓熹制作的AR demo很快引起了同学刘佳琪的注意,当时两人都就读于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与科技”专业。他们还都是科幻电影迷。共同的愿景和相似的兴趣促使他们成为朋友,联手打造一个科技与艺术结合的 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MR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 体验共创平台。团队的名字“壳间”,取材于他们都很喜欢的科幻电影《攻壳机动队》。英文名字QUOGEN与壳间既是音译,也隐藏着“发问”(QUO)与“新生代”(GEN),体现年轻人对时代的好奇发问。
展览访谈
(右)陈泓熹,壳间联合创始人之一,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学士;纽约帕森斯“创新创业”学士;连续四年荣获帕森斯设计学院荣誉奖学金;前IKICKS体育创始人,运营北美潮流限量球鞋项目,月营收过百万。
(左)刘佳琪,壳间联合创始人之一,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硕士;德国比勒菲尔德中小型企业管理学硕士;拥有上海《不眠之夜》沉浸式戏剧工作经验;荣获广州Art23当代艺术馆策展人资格证书。
所谓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就是通过一种技术手段,把数字虚拟内容叠加在真实场景之上。而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则可视为AR的升级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壳间QUOGEN”所展现的AR和MR作品,不仅是单纯的代码输出,他们在转化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创意的元素,“我们有三个创作原则,分别是故事性、游戏性、空间性。” 刘佳琪说道。
对中山观众而言,两人于今年夏天亮相中山、在甜桃美术馆与假日广场举办的AR实验艺术展,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在观展之前,大家需要下载由“壳间QUOGEN”开发的APP,根据现场指引扫描展项。眨眼之间,电子屏幕中的现场犹如被施展魔法,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奇幻物件。“你看见的不一定是你看见的。”刘佳琪说,“我们的AR技术可以理解为在现实中安置不同的彩蛋,鼓励大家发现身边的乐趣。”
此次参展的作品,在展馆内外主题共分为「壳Shell 」「间Spectrum」、「境Scenes 」、「界Space 」四个展区,吸引了1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参与共创,这些创作者有数字艺术家、插画艺术家、设计工作室、创意设计厂牌、虚拟饰品设计师、NFT艺术家、文创潮玩设计师等。策展人结合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光线设计等知识,将数字艺术植入真实空间,结合装置、动画等当代艺术语汇,激发人们对时代、内容与媒介的思考。这些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群网络新生代艺术家的天马行空。他们用科幻小说一般的虚构叙事,极具个性张力的艺术符号,举重若轻地阐释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由此可见,哪怕是在局促而有限的行走空间里,想象力依旧可放飞自我,借助一场AR艺术的狂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意世界的主角,在壳间之间,孵化无限的可能。
◆部分作品欣赏◆
展陈空间“壳”
以一个3D打印的实物壳间蛋为中心,四周环绕14个不同的屏幕,每个屏幕内呈现一个壳间蛋的变体。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个装置促使观众思考一个问题:同一物态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变化,以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映射。
展陈空间“间”
八位艺术家创作的、原本仅存于数字虚拟世界中的作品被嵌入七个“壳间立方碑”的两边。观众扫描这些“蛋”形,就可以发现此“间”奥秘。
▲参观者在欣赏艺术家Gone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毕业于清华美院动画专业,他非常擅长元素之间的重构和解构,这个作品中,由四只形态各异的小猫组成心脏的样式。(本图像经壳间技术处理)
▲“亚洲吃面公司”的《404计划》,孵化了他们的首个原创IP“004”。它是一个被成功改造的人类个体,其大脑通过超前的技术改造,从而拥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学习力。这个作品呈现的是零件维修的场景。
展陈空间“境”
壳间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十位艺术家创作的21幅平面作品加入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艺术家“AKWW野生艺术工人”,喜欢捡起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再用一种疏离事物本质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记忆和梦境如幽灵般穿梭在未来与现实中。
展陈空间“界”
是为甜桃艺术馆度身定制。壳间团队将三个艺术设计厂牌的数字作品融入其中,科技感的内核与中式庭院的环境碰撞出微妙的火花。一些数字作品具有金属光泽的外表真实倒影着周围的风景,并随时间和角度而变化。(下图经壳间团队技术处理)
由壳间QUOGEN联合loof.design,与Tio gallery共同策划的AR/MR科技结合艺术,真实与虚拟交融的首个线下展览「壳间之间QUOGEN in Shell」AR实验艺术展,已于7月31日闭展。对AR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关注壳间QUOGEN公众号。
【统筹、编导】廖薇
【拍摄】孙俊军
【后期】陈家杰
【设计】蔡文强
【部分图像及技术加工】壳间团队
编辑 廖薇 二审 张鹏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