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17)在中山五桂山,有位竹编“守艺人”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9-0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过去,篾箩、竹筐、簸箕等竹器都是客家人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器具。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人在坚守着这门老手艺,在中山五桂山街道桂南村马溪,77岁的客家人古汉桥,便是马溪仅剩的一位竹编手艺人。

▎一丝一缕,编织慢时光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驾车来到美丽的桂南村马溪,小小村落,依山傍水,宁静柔美。在公园的一棵大树底下,竹编手艺人古汉桥坐在从家里拿来的小板凳上,用他粗糙却灵活的双手编出各种花纹各异、用途不同的器具,一条条篾丝,在他的指尖中来回穿插翻转,上下飞舞,他做得不紧不慢、乐在其中。

桂南的先祖是从中原一带几经艰辛辗转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桂南地理环境优越,林业资源丰富,尤其以竹林居多,先辈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客家竹编文化由此孕育而生。生于1944年的古汉桥,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开始教授他竹编手艺。

据村委会工作人员陆思玲介绍,在老人出生的那个年代,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

古汉桥的家里,一个房间堆满了他的竹编制品,簸箕、米筛、斗笠、竹筛……应有尽有。在古汉桥的记忆里,小时候他并不喜欢竹编,父亲便用打骂的方式迫使他继续学下去。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古汉桥做起拿货卖货的生意,偶尔家中需要也会制作竹编,直到晚年,老人为充实生活,又重新开始了竹编的制作。

据老人的孙子古宝龙说,在天气好的时候,爷爷会上山砍采质量上乘的竹子,有时父亲也会搭把手进山,而后一同通过编、绞、琐、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各种结实耐用的纯天然竹编器具。经年累月,原本柔嫩的手在挥动篾刀和编扎竹片的过程中,会长出肉刺,留下密密麻麻的划痕。

▎时代进步,老手艺依然有市场

古汉桥表示,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是仍能在一个小时内编出8个竹筛。像这种竹筛,过年时,用它蒸出的年糕别有一番风味。每到年底,有些厂家就会提前下单,订购一百到两百个竹筛,老人一般以10元一个的价钱卖给厂家,厂家再拿到市场上出售。

古汉桥的邻居古丽群今年50多岁,同样身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她对老人竹编手艺非常赞赏,“像这些米筛、竹帽、竹篮,他平时织得很好,简单的竹笼可以在一个小时完成好几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竹篮配上竹盖就要好几天。”

在她看来,时代虽然在进步,老手艺依然有市场。古丽群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老人甚至不需要拿出去卖,就有人上门向他拿货。相比市面上的塑料制品,我平时更喜欢用他做的竹笼来蒸东西,觉得更加自然健康。”

古丽群还介绍起过去竹编制品的用途,“我们过去用簸箕来担番薯、肥料,用竹笼来晒土茯苓、蒸拉布粉,客家人在结婚时,通常会提前用米筛盛放米、盐和芝麻等物在接新娘的路上沿途撒放,寓意新人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平安喜乐。”

如今,绝大部分的竹编制品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大部分年轻人也不愿意继承竹编这一手艺,竹编艺人这一职业也在生活中渐行渐远,古汉桥不禁有些唏嘘,但对他来说,陪伴着自己走过漫长岁月的老手艺,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张倩 实习生 欧阳婷 通讯员 陈结婷
◆图+3、视频摄制/记者 易承乐
◆编辑:唐益 
◆二审:陈彦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2948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