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澳门玛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朗牧师因身体欠佳,决意辞职返回美国。临行前,他希望能够带一批优秀的学子随他一同赴往美国,让他们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布朗牧师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动起立,经一番考虑后,容闳在芸芸学生中率先起立,随后是黄胜,最后一位则是黄宽。
这三位成为中国最早的留美幼童,前者成为开创中国留学事业的先驱人物,后者成为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而黄胜则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香山南屏。
▲黄胜(资料图片)
▎年幼赴美国求学,入读麻省孟松学院
今日的南屏,是高楼拔地夹击下的城中村,狭窄的巷子里簇拥着密集的高矮不同的楼房,外墙斑驳破落,染满了岁月的光影,有许多亲吻楼、握手楼之间还有很多小广告牌,网线电线混乱交杂在一块。本地人都说,南屏是许多年轻人来到珠海打拼的第一站,一块可以包容各种拮据、承载城市梦的地方。
而对于百年前的黄胜来说,这里是他的根,也是梦想出发的地方。
澳门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1841年,14岁的黄胜前往邻近的澳门,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玛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玛礼逊学校是为纪念传教土玛礼逊博士而于1839年11月1日在澳门创建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学校迁到香港。同校同学计有容闳、黄宽及唐廷枢等人,他们后来都在清末民初有所成就。翌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并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黄胜遂随校迁到香港生活。
到1846年,玛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朗牧师因身体欠佳,决意辞职返回美国。在得到外界赞助下,他很希望可以携同校内数名优秀学生负笈美国,让他们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
据记载,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将消息告知全体学生,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动起立。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的孩子也站了起来。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但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自己孩子由海角远赴天涯。
四个月后,容闳和黄胜、黄宽一起在黄浦港乘上了那艘驶向美国的“亨特利思”号帆船,1847年4月12日他们抵达美国,入读麻省孟松学院,但黄胜仅仅在那待了一年,就因水土不服的关系,被迫于1848年返回香港。黄胜在美国时正式受浸为基督徒,返港后则成为了伦敦传道会的会众。
▎共同创办第一份香港中文报纸
翻译西方兵书进呈曾国藩受赏识
黄胜返港后,在曾赞助他到美国留学的《德臣西报》创办人萧德锐手下办事工作,在工作中期间学习印刷,后来还参与过编辑工作。未几,黄胜在1853年获任英华书院印刷所的都督,以协助伦敦传道会承印及翻译新创办的《遐迩贯珍》。1858年,他与伍廷芳一同租用《孖剌西报》的一套中文铅字,并共同创办《中外新报》,并以《孖剌西报》的中文晚刊名义印行,成为香港第一份完全以中文编印的报纸。
黄胜在英华书院的翻译工作深得港府赏识,1858年,他成为首位获认可为陪审员的华人,高等法院更愿意出月薪120元聘请他出任法庭翻译。尽管当时黄胜在英华书院的月薪仅有30元,但他却以服务教会为乐,拒绝了法院的重金礼聘。
通过英华书院理雅各牧师的关系,黄胜认识了因避难来港的洋务学者王韬,王韬曾协助理雅各翻译《尚书》,又与黄胜合作,翻译《火器说略》,专门介绍西方兵器,并分别讲授“炼铁”“造模”“置炉”“钻炮”及“验药”各大范畴。《火器说略》一书后来由王韬进呈曾国藩幕僚丁日昌及淮军统领李鸿章,深受赏识。
在丁日昌的引荐下,黄胜有机会在1864年前往上海同文馆掌教英文。到1867年,黄胜协同唐廷枢到香港国家大书院招揽学生,安排学生到福州船政学堂深造,但不久因故辞职返港,并重新于英华书院印刷所工作。
到1872年4月,黄胜又参与创办了另一份报纸。这次是与《德臣西报》副主编陈霭庭合作,将原本附属《德臣西报》的《中外新闻七日报》独立出来,成立《华字日报》。《华字日报》由黄胜出任主笔,亦是继《中外新报》后,香港第二份华文报纸。他还支持王韬将中华印务总局改为《循环日报》,这是中国近代进步人士鼓吹变法自强的第一家报纸,也是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是中国人自办报纸以来最为成功的一例。
在1873年,清廷洋务派曾向一度停办的英华书院购入两副大小铅字,以用于西法印书局,当时黄胜获书院委派,亲自将铅字带到京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西法印书局的创立奠下基础。
▎带领第二批学童赴美学习
成为华人太平绅士
在今天的南屏,有一所“甄贤学校”,这是1871年容闳回国后捐资500两白银在家乡兴建的。这栋19世纪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珠海市将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学校名为“甄贤”,取“甄拔贤能”之意;废科举兴西学,则与世界文明相接。甄贤学校有一首校歌:“教育乡村兮,史何光荣;甄陶后进兮,贤明是经”。显然,这是容闳以自己接受西方教育的经历,来反思国家与民族的前途。
与容闳共同走出国门的黄胜在办报之余,也积极参与到对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中。1873年,负责大清学童留学美国事务的正、副监督陈兰彬及容闳,邀请黄胜带领第二批学童前往美国留学。黄胜见旧同学委托自己办事,于是便放弃了在香港的工作。6月,他带领约30名的学童赴美。在得到陈兰彬的保奏下,黄胜又在清朝廷驻美使馆充任翻译官,协助清朝廷与美方人员交涉,并在美国处理留学学童事务,任职到1876年才任满返港,同时,获清朝廷保举升任知府,并获赏戴花翎。
1876年自美国返港后,黄胜开始投身商业,而凭借其过往经历,他在香港华人社区中声誉日隆,亦渐获港府重用。在1876年3月,黄胜获港督坚尼地爵士委任为中国语文考试委员会委员。在1883年12月28日,黄胜入籍英国的申请获得批准,正式成为英籍人士。翌日,黄胜旋即获港督宝云爵士奉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是香港早期少有的华人太平绅士之一,在华人社会具一定地位。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实习生 黄焯庭
◆编辑:唐益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